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也曾经跟男友沟通过关于结婚的问题,其中一个最敏感的话题,应该就是彩礼。
家里的父母没上过几年学,平时挣的都是辛苦钱,好不容易供了我们几个兄妹读完书,现在我的哥哥姐姐们都已经成家立业,算是安定,家里唯独剩我一个。父母自然盼我早点嫁人,有所依靠。
因为父母的普通话不太好,平时跟男友沟通起来特别不便,很多时候他们表达的意思都是我传达的,关于彩礼的事情,我之前曾经私下问过我爸妈,他们大概想要什么数目。
当时爸妈挺不好意思,笑呵呵说要什么彩礼,要了还不都是你们两口子的钱。到时让我们准备个两三万块钱,给亲戚朋友们准备点喜糖西饼就好了。
当时听到父母这一句体己话时,我心里才放下那块悬了好久的大石头,父母是想到我们目前的困境,才如此豁达。
对于我和男友,他们知道,其实我两都是在一线城市靠自己一点点挣钱努力的蜗居青年。我的家境不宽裕,他的家庭也一般般,如果父母真的要求二三十几万的彩礼,我的男友和他的家人就只能勉强凑钱结婚,这对于我来说,礼金是足了,面子是赚了,可往后的生活可想而知,这样一份昂贵的礼物,我得和未来的他,肯定要加倍补偿给他的亲人。
可以理解一些家长,为了让女儿在未来的家庭中占据足够的经济地位,采取巨额彩礼这种迂回的索取方式,最后再把要过来的礼金原原本本私下归还给女儿。
可如果仅仅考虑小两口的核心家庭,而过分压榨男方的原生家庭,这不就是相当于变相的分家,过早变现的遗产分配吗?
美国人类学家许烺光在成名作《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和社会流动》曾经提到:近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变革都是以个人反抗祖荫的控制为特征的。
实际上,走出祖宗庇护的我们,很多时候没有真正获得独立、自立、自主的个性。
恰恰相反,摆脱传统束缚的个人往往表现出一种极端功利化的自我中心取向。
在我们现在所谓的自由的婚配时代,多少人在伸张个人权利同时却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依靠他人支持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
当然,我个人认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很多女孩子在赢得了婚姻的自主权之后,可以自己”找婆家“,仍然向为了未来的公婆索要高额彩礼。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在《私人的生活》中,对于东北一个小村庄下岬村进行了15年的跟踪调研。婚姻平均开支从50年代的大约200元上升到了1999年的的2.85万元。这背后,刨除通货膨胀等因素外,我们可以看到,嫁妆的厚重感是在逐年不断增加,而且很多家庭也习以为常。
除了部分偏见陋俗,像嫁个女儿给弟弟好娶媳妇等这种买卖婚姻之外,很多时候,结婚的新娘,以及躲藏在新娘背后的新郞,对于彩礼是有足够的自主权,跟男方父母索要巨额彩礼,说的自私一些,不就是为了自己未来的小家庭积累原始资本吗?
阎教授认为:彩礼,已经跟原来的初衷背道而驰。在现代,彩礼,俨然成为新郞要求分割家庭财产的一种办法。换句话说,巨额彩礼,不再是家庭直接的礼节性的交换或者支付手段,而是财富从上一代往下一代转移的新途径。
当然,我并不是主张说不需要收彩礼,而是在婚嫁的时候,对于彩礼的要求,我们是否应该更更加审慎,更好把握度量。
网络上的某些婚俗:彩礼必须县城有一套房,现金需要30万,必须给岳父配一辆豪华C级轿车等等条件,如果对方经济条件许可并且愿意投资,无可厚非。
可我们大多数,嫁入的是一个平凡的家庭,过度”唯物“的姑娘,真的该好好考虑这份巨额彩礼背后需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你不想承担,那便不要过早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