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6.6
Sf BT认同哲学家的观点,认为人们体验到的情绪,其起点来自群体与社会的脉络。而且,sf BT认为情绪需要借由语言文字来说明和澄清,而语言文字又是社会互动脉络的一环,所以人们的情绪诞生于社会互动中,是社会脉络的产物,人们无法脱离社会脉络来对情绪进行讨论与理解。Sf BT相信人们内部的情绪状态会反映在生活脉络的外部言行上,外部的状态也有着相对应内部状态的线索。内部的情绪一旦发生改变,其所对应的外部行为脉络将随之变化。而当人们外部生活脉络或行为有所不同时,其内部情绪也会发生变化。比方说情绪与身体行动是交互影响的,当一个人的心情变得愉悦时,其活动力会较强。而一个人行为的改变,也会影响其情绪,如肢体放松或开始运动,常使人产生舒适,愉快感。这样的观点有别于传统哲学与心理学对情绪的一些看法。如是情绪只为个体的内部状态或神秘驱动,或与某类困扰相连的线性因果关系,或将情绪放在比群体关系基于社会脉络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在社会情境中观察别人的情绪经验,会面临的一个困境是,所观察到的是否就是被观察者内在的真实情绪。情绪是一种私人的内在的体验,而这个人是很快乐的吧,其实是对他人的一种推论,这并不是由来访者所给予的明确表述,我觉得很快乐,当人们需要通过他人的口语表达及非口语行为来辨识其情绪时,情绪是由间接观察而得到的。人们观察他人的经验,并提出诠释是通过一个社会文化的外在标准与特定情境来评估被观察者的情绪,为何并意图趋近了解其真实情绪?在这样的意义延伸之下,人们的愤怒哀伤,情爱仇恨等情绪皆是一种活动,一种身心活动是人们可从外部脉络中观察到的活动。例如我们得知身边的人是抑郁不快的尝试,依据他皱眉,瘫在地上等行为进行推断的。又例如,人们在婚礼与葬礼上的泪水,会因其所处情境的差异而被解读为不同的意义。于是在观察他人言行并解读他人情绪之后,人们便会再通过语言来回应对方的情绪,而这个便是诠释与回应情绪的过程,也正是一种语言规则的应用过程。因此,对于来访者情绪的理解,sf BT是回到来访者的社会互动脉络中来谈论的,因为身处各种生活脉络里的来访者常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当从来访者整体的全面的收获脉络来看待与理解其情绪时,自然而然的特定的负面情绪便显得渺小了一些。而且当各种环境与社会脉络出现任何微小变动时,来访者的情绪都会随之发生转变,如此一来,创造来访者生活脉络与人际互动的时机改变,便给予来访者再次建构不同情绪经验的机会。来访者当前的负面情绪或长期的情绪状态,也会因而拥有变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