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小静
今天读了知识与能力建构课中如何搭建学习支架,本课的核心目标是:教师通过搭建多元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子问题“如何提出好的采访问题”,最终形成可迁移的采访策略与能力。
一、情景导入:聚焦真实痛点,激活探究动机
导入环节以“复盘首次采访经历”为切入点,引导各小组分享采访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学生结合真实体验畅所欲言,教师同步记录核心问题并汇总展示,通过举手表决聚焦“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提出优质采访问题,以真实需求驱动课堂探究热情。
二、支架搭建:从“扶”到“放”,分层突破核心问题
通过多元支架引导学生逐步提炼提问策略,实现认知进阶:
1. 思维工具支架(KWH表格)学生结合表格梳理“已知信息”“待解决问题”“解决方法”,教师观察发现学生对“未知信息”的把握存在困惑(如担心涉及隐私导致尴尬)。由此共同提炼首个评价标准:问题需恰当(紧扣采访主题、尊重受访者隐私)。
2. 资源支架(央视《面对面》视频)播放《袁隆平:梦想不息》采访片段,结合学生课前记录的问题,小组合作汇总问题并分类(用同色便利贴归类)。学生通过分析发现:记者提问“多而不乱”的关键在于问题需分类且有线索,基于此形成第二个策略。
3. 元认知支架(绘制时间线)针对“问题线索是什么”的追问,学生讨论发现记者围绕时间线梳理关键事件,涵盖生活、工作、成就等维度。教师引导绘制时间线,明确问题需依托逻辑线索,深化对提问有序性的理解。
4. 学习实践支架(同色卡+滚雪球)持同色卡的学生先组成2人小组交换发现,再与组外同色卡学生形成4人小组深入讨论,配合5R笔记法及时记录讨论要点,最终提炼第三个策略:问题需聚焦主题并形成逻辑链(兼顾公共利益、回应公众关切)。
5. 资源支架(带旁批的访谈案例)提供带详细旁批的真实访谈案例,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圈画批注,进一步拓展提问技巧,巩固已有策略。
三、策略落地:形成评价表,实践优化问题
1. 组间交流提炼的“如何提出好的采访问题”策略,将共性要点转化为评价表(如“恰当性”“分类逻辑”“主题聚焦”等),达成共识。
2. 各组依据评价表修改原有采访问题,通过班级模拟采访检验优化效果。
四、实践反思:学习支架的搭建策略
1. 丰富支架类型:结合学科特点选用思维工具、资源、元认知等支架,兼顾学科能力与综合任务需求,助力知识建构。
2. 紧扣核心任务:支架需精准指向“提出好问题”的难点(如隐私边界、逻辑线索),确保与目标高度关联。
3. 善用点拨式提问:通过苏格拉底式追问引导深度思考(如“你是如何想到……?为什么要思考……?是否可以用其他……进行替换?”),克制直接告知,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避免思维舒适区。
此环节通过“真实问题—支架引导—实践检验”的闭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建构提问能力,体现PBL“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