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本书不做些笔记,总感觉白看,所知甚少似的。看完以后,也确实需要在总体上做一些总结、回顾,让自己在总体上把握一下这本书给自己带来的启迪和思考。这样似乎才能心安理得的放下这本书,去看下一本。再者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做笔记是读书非常重要的一环。
叔本华的大名老早就知道,他的哲学思想直接启发了后来的伟大哲学家尼采。尼采,这个在哲学思想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伟大人物,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说“上帝死了”,明确提出“重估一切价值”。在哲学上,叔本华把主要的目光放在人的感性层面,去考虑生命哲学的有关问题,明确提出人的个人意志的价值,特别关心有血有肉的鲜活的生命个体(也就是人)。在叔本华所处的时代,之前,西方哲学主要关注人的理性(也就是“是什么”、“为什么”);之后,西方哲学主要关注人的感性(也就是“应该是”)。在一次次产业革命的背景之下,人类的物质生活也一次次跃迁。在物质生活如此丰富的社会环境下,喜欢思考一般问题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开始更关心人的内心、人的生命的价值(这些更为感性的问题),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说,一个时代的整体思想倾向和这个时代的整体气氛密不可分。在物质还匮乏的时代,在温饱都还成问题的时候,人类是绝难去更多的考虑自己内心的,而更多的会把目光向外,去认识客体的世界和我自己,此时理性便更多被关注,也是很自然的。
下面我回到《人生的智慧》这本书本身。
首先,先谈一下对这本书的几个深刻的感觉。
1. 个性的表达是成为哲学家或思想家的基本前提。在这本书中,我会看到许多新鲜的见解,这些见解有的赞同、有的不赞同,这很正常。从某种意义上讲,比如创造,重要的不是这个观点有多少人同意,而是它是一种新的观点。我认为,在我们这个特别强调创新创造的时代,一个新的一般的观点要比一个旧的好的观点好一万倍。正是因为有了一个个独具个性的观点,才成就了一位哲学家或思想家,才启发人们创造新的可能性、不断向前。
2. 这本书比较好读。生命哲学的书比较容易读,文学性比较强,文句也优美。里面的很多话都挺有道理,有些还很新颖。读书的过程,就是一次又一次思想受洗礼的过程。这种感觉恐怕就是读书最大的享受吧。
3. 翻译的书要去整体把握,抠字眼或者个别词句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外文和中文有些意思差的太大。
4. 这本书得慢慢读,边思考边读,更有韵味。逻辑性不是很严格,比较松散。也可以跳着看,找自己喜欢的章节。
其次,谈一下这本书的整体结构。
本书共分六章,前面有序言,后面附有叔本华年谱(算是一生的简介吧)。
序言
“欧洲的十九世纪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这也就是叔本华所处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几位了不起的伟大人物——政治上想要征服欧洲的法国的统帅拿破仑,文学上有德国的歌德倡导的狂飙运动,俄国则出现了几位不朽的文学巨匠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音乐上有贝多芬、瓦格纳、柴可夫斯基,哲学上有康德的三大批判哲学、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的辩证哲学体系。真可谓是大师云集的时代。
叔本华的代表作是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完成时叔本华年仅三十岁,可谓是天才了。想想自己,真是惭愧的很哪。年少时,叔本华就有了独立沉思的习惯。叔本华受印度《奥义书》影响很大,与歌德交往,与黑格尔同台竞技,终其一生也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凭着父亲留给他的一笔可观的遗产,静静的思考着哲学问题,过着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在思想上寂寞了几十年的叔本华哲学逐渐被人重视和热捧,在人类史上倒也不稀奇,比如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卡夫卡、葡萄牙诗人佩索阿,他们都是思想超前者。
二十世纪后,西方哲学的主流是“逻辑经验论”和“存在主义”。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智慧的人,对人生应该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第一章 生命的划分
1什么是人——人是人格。包括健康与精力、美与才性、道德品性、智慧与教育等自然本身赐予人的,内在的生命性质(幸福的源泉);我们所能获得的快乐,事先就由我们的个性决定了。最重要
2人有些什么——财富,可能的占有物(名誉)。比较不重要
3如何面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别人对你的意见。2和3密切关联,只存在于别人的意见中。比较不重要
第二章 人格
“一般来说,人是什么比他有些什么和他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更影响他的幸福。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应该看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的感受强度如何。人格所具备的一切特质是人的幸福与快乐最根本和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这里说明了人的幸福根本在于自身、内在,而不在于外在的什么。所以,我们追求幸福更应从自身的内在去求取。
这里面特别强调了两个方面(道德等未论及):
1.健康与适量运动
对于一个人而言,健康是第一位的。亚里士多德说得好,“生命在于运动”。这里的健康主要指身体健康。
2. 愉快的精神。智慧
这里,叔本华谈到自杀、痛苦和无聊、性格与看法与情绪、闲暇时光的利用、快乐的源泉就在自身。
对困难的恐惧超过对死亡的恐惧,就可能会自杀。
“人生就像摆钟,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解除了痛苦,就会陷入无聊;逃出无聊,又会陷入痛苦。
性格决定看法,看法左右情绪。“愚人的生活比地狱还遭。”
“人该摆脱一切心理束缚,使自己回归自由。”享受闲暇时光。
“幸福就是自足。”(亚里士多德)
庸庸碌碌的生活,被欲望所驱使的匆忙,本就是众生相。
意志,是唯一不会消耗的力量,也是人人永远具备的力量。
“智慧占有幸福的大部分。”“无思无虑的人生活最愉快。”(索福克勒斯,雅典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人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
庸人为了逃避“厌倦”或无聊,需不断以现实来弥补心灵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