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竟然是我第一次写读书笔记,也是第一次参加读书活动认认真真的读一本书。在这21天里,从年前到年关再到年后,从最开始的质疑到认同,我的情绪也起起伏伏,从低潮到高潮,最终接纳一个事实,我也是巨婴。
以下是印象深刻的一些读书体会:1.“全能自恋与彻底无助”全能自恋与彻底无助,是婴儿早期的一对矛盾。如婴儿的需求被满足,婴儿就有无所不能的自恋感,如不被满足,完全依赖抚养者的婴儿就会陷入彻底无助中。这样的一对矛盾心理,在成年人的世界也很常见。或者,一个人容易在全能自恋与彻底无助中不断转换,这时就构成了各种严重的心理问题,如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躁狂抑郁症。经典如躁狂抑郁症,躁狂时,即处于全能自恋中,抑郁时,即处于彻底无助中。”作者的这一说法击中了很多人,问怎么破呢?原则是:觉知自己对全能自恋的渴求,以及对彻底无助的恐惧与抵触,从力所能及的事开始,一步步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轻易不言退。不追求完美,也不被无助征服,最终你会与事情建立深刻关系,享受这个不完美的过程,并体验到自信。
2.“投入为什么那么难”投入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挫折,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挫折都在戳破“我是完美的”这份想象。所以状态常常不好,能感受到的挫败感非常强烈。“活在完美幻觉中的人,必然是重视结果的,因为结果才能证明他们的投入有了效果。但我们都知道,更好的哲学,或者说更真实的哲学是,重过程而不重结果。重过程的人,则可以不惧怕投入,并且会知道,投入会和成果正相关,但不会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妈妈就是婴儿的整个世界,婴儿期待着妈妈能完美呼应自己。这一部分得到适度满足后,并随着婴儿变成幼儿、少年……我们就会逐渐明白,外部世界并非是自身的延伸,可以通过努力,与外部世界建立深度的关系,但外部世界不会立即完美呼应按照我们的意愿运转,而我们也不是完美的,也无需刻意回应外部世界!
3.“无回应既绝境”大多数中国人都如孤岛一般,只能用脑袋和语言与别人建立一些可怜的链接,而心是关闭着的。彼此之间缺乏回应。生命传承下去,无回应之地的绝境,或许会直接伤害到孩子们。幼时总是生活在无回应之境地的人,甚至会形成这种心理:精准的回应,会让他有被瓦解感。因为,幼时总处于匮乏回应的状态下,他早已弃绝了对回应的渴望,并在极有限的回应和孤独中形成了一个脆弱自我。这个脆弱自我,只有在孤独偶尔有回应的状态下,才能保持一种惯性的平衡,但精准的回应,带着深切共情的理解,会瞬间穿透他的自我,唤起他对回应的强烈渴望与恐惧,这强烈的情绪几乎要冲毁他的自我之壳。以前看到很多文章写到对于很小的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可以一概不理,任他闹,直到他自己停止哭泣,以此让他明白,通过哭闹要挟大人是行不通的。通过学习了解到对孩子使用哭声免疫法其实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孩子需要陪伴需要爱和被看见,他的哭声正是他的呼唤。但事实上我也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无助与绝望,两岁的女儿从八个月大断奶后就留给了婆婆,一家人都舍不得让她哭,婆婆确实也是在尽心尽力照顾她,只是婆婆听不见声音,随着老二的出生她的哭声越来越多,眼见着已经两岁了却越发怕见人,这才下定决心要自己带。我知道她需要爱需要被关注,当她想要出去玩,想要被抱时,我内心的崩溃,无法满足她的要求时,没完没了哭时,不知道对她造成多少伤害。
4.“孤独星球与不存在的父亲”一直以来我有一个问题很是困惑,那就是跟老师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买了很多课程,听个几节课就不想再去碰了,脑袋里有各种理由,主要原因是他们对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让我特别容易失去兴趣,常常认为也不过如此吗。武老师也有同样的感悟,其实潜意识中真正的理由是我们都是如此自恋!而我也是一个典型的孤独星球人:懂事、不求人、不麻烦别人……一直活在孤独中,和别人建立情感链接有各种恐惧。之所以成为这样,可能是婴幼儿时,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出了问题。孤独星球为典型的回避型依恋。我不索求你,又能付出,怎么可能错?作为孤独星球的男人,一旦成为父亲,他们就会是缺位的父亲。中国家庭的微妙之处:一方面重男轻女,一方面排挤父亲。多数父亲不能在权力体系中有存在感,在外面被奴役时,在家里也就失去了尊严,没有了地位。
我的收获:在每天的读书过程中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对症找药方,对自己和所处的环境家庭集体有了更多的认识,很多地方都戳到了痛点,改变是一件艰难的事,与老公的原生家庭及现实中的矛盾迫使我不断的深入自己的内心去看自己一直逃避的问题。我也更希望能够反复反思书中提到的诸多观点来改变自己,成为一个有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