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临近毕业,全班同学将奔赴城区各所小学去见习。在这之前,我们从未踏进过小学课堂,从来没有走上讲台,即将要听课一周,对即将到来的日子,一个个兴奋得很。
我被安排在劲松小学组,带队老师是政教处副主任,一个看上去比较腼腆的年轻男教师,不是我班的任课老师,所以彼此不熟悉。小组成员也并非都是自己班同学。面对新老师新同学新经历,我们都异常地期待。
这位带队老师姓什么已忘,下文中就称主任吧。
一周来,我们不仅听了音乐学科的课,还听了其他学科的课。听了这些课,对于没上过课的我们来说,坐在教室后面,其实只是听了一个大概,多数还是懵里懵懂。
见习之前,学校没有给我们培训过听课注意事项,听课中需要关注什么,重点观察什么等等,一概不懂。
观课,我们这批毕业生自然只会关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最后一次听课中,学生在课上的反应,教师的课堂语言引发我们热烈的讨论,当时这位寡言羞涩的主任说的话,留给我深刻的印象,时隔二十多年,虽然无法完全复原,大致意思依然记得。
当时大家对课堂上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执行展开了讨论,到底要怎么说能说清楚,怎么引导,学生能“乖乖就范”。大家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主任笑呵呵地说道:“老师说东,学生向东,老师说西,学生向西,我们想法设法让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照做,我们继续让学生听话。”
主任说到这儿顿了顿,大家齐刷刷地看向主任,安静地等着他继续。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独特感受和自主力的人。课的设计,以及上课的时候,我们更多地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引导,而不是强拉硬拽。”
“对哦,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我们希望他们统统跟随我们的思维走。”
“是的,他们不是机器,只需要老师灌输知识就好,我们实际上课一定要观察学生,课堂是一个动态教育的过程。”主任再补充道。
在场的年轻人们听得连连点头,缺乏实战经验,缺少对儿童的了解,我们眼中的课堂教育完全是“臆想”啊。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只有深入儿童中间,懂孩子,才能给到他们需要的,才能方法得当,有效果。“学生不是机器,不是没有反应的容器”,这是我们学生观的雏形。
(齐帆齐2021年9月年度写作品牌IP特训营,第150篇,字数862,共累计277071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