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赋予孩子勇敢面对人生的勇气》
第一节:不要认为自己不行
1、阿德勒提出“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这一观点。他关注的问题时:认为自己不行的这种想法会成为伴随一生的固定概念。原因在于:面对生活中必须由自己解决的课题时已经被大大挫伤了勇气。
2、孩子如果找不到自我价值认同感,树立不了自信,那不仅在学习方面,在所有需要由自己解决的课题面前都将无法鼓起勇气。因此,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建立独立解决课题的自信。阿德勒称之为“赋予勇气”
3、孩子不愿投入课题是因为不想面对结果。孩子往往为了不去面对课题而寻找一个可能会被批评的理由当借口。
想到:阿德勒提出的“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这一观点,我很震撼。因为我们总是不由的否定自己,说自己不行,这方面不擅长等等。没开始就给自己下了结论,所以就不敢去尝试。这样固有的思维模式会伴随我们一生,让我们不敢去突破自己。这一点我们要注意,以后我们要告诉自己,我行,我可以试试,多给自己一些机会。
阿德勒提出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树立独立解决自己课题的自信,也就是赋予孩子勇气。可我们的家长,处处包办,事事代替,总怕孩子吃苦受累,不敢让孩子去尝试去做,这样的孩子如何建立自信?孩子跟不上时,又去指责批评,孩子更是没有了自我价值,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这样的孩子面对自己的课题也就难以独立解决。这是我们应该反思的。
第二节:不仅仅是获取帮助,给予才会更开心
1、孩子必须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人生中需要面对的课题。有时候孩子也并不是事事都能独立解决。父母必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便孩子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愿意向家长求助。
2、我们帮助孩子拥有了独立解决自己人生课题的能力,孩子才能喜欢自己。
3、具体该怎么做才能喜欢自己呢?首先应该把缺点当成优点来看待。其次让孩子感觉对他人有贡献。我们之所以要对孩子说“谢谢”就是希望他们感觉自己对他人有用。这样孩子就可以喜欢上自己了。只要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自己对他人有用,就有助于孩子形成能够解决将来要面对的人生课题的自信。
4、形成对他人贡献感的另一个理由是:希望孩子成为不仅仅是从他人哪里索取,同时自己也是能给予他人的人。
5、孩子是我们生活共同体中的一员,也能够成为对他人有所贡献的人,也希望孩子能从中感受到喜悦而非痛苦。
想到: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要愿意帮助他人。从助人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己的贡献感。并从给予中感受到快乐。就像在车上主动让座、帮助老人、朋友有难帮一把等等,都会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可现实中,个别大人的思想有点狭隘,总怕自己的孩子吃亏,不愿意孩子去奉献或分享,也让孩子慢慢失去了这种意识,这样的孩子往往都很自私,当然步入社会,人际关系也不会好。
下一步做法:做任何事情,不给自己设限。鼓励自己多去尝试和挑战。不用固有的思维否定自己。时刻牢记阿德勒的观点“任何人可以做到任何事”。
帮助家人建立贡献感和价值感,赋予他们独立解决自己课题的勇气!多对他们的付出表示感谢,做到事事看见,多正面鼓励,而不否定。多对他们说:谢谢你们为家的付出,谢谢你们对我的爱。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解决自己的难题。如果遇到困难,可告诉我,我们一起想办法,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