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是我第二次参加丁布老师的工作坊,从感受上我觉察到和上次参加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我回家后也一直在分析,为什么这一期自己感受上的兴奋度以及好奇感有些许的降低,总结下来大致有以下一些点。
1)昨天自己的状态其实有些不好,人有点不舒服,早上还在一直头疼;考虑上次参加活动还是有很大收获,这次还是坚持着来
2)人对于第一次参加的活动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新鲜感和好奇感,所以第一次参加活动时的那种状态,我这次没有完全找到,这也是属于正常的
3)上次虽然是第一次参加活动,但是丁布老师里面提到的一些模型,有些是自己之前读书读到过,有些许熟悉感的,所以丁布老师一提,就很有感觉;但这次参加活动前,因为自己没有提前去看相关的书籍,唯一一本之前买了却没有看完的脱不花的《沟通的方法》在现场被提问时,也丝毫没能唤起自己对于里面内容的记忆度时,就会感觉整场工作坊于我而言,有点被强行拖着走的感觉;当然,这是自己的个人问题,因为没提前看书
也正是这一点很好的启发到了我,那就是作为听众或者学员,当我们身在一场培训或者工作坊中,最好的体验应该是用新知唤起听众的旧知,并让他们自己或者小组成员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时,是最有感觉和参与感的部分;否则,就有点感觉被被动的灌输了很多新知,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的无力感。正如那句“学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相似点。
当活动开始后,先由每个人写三个冲突话题,然后小组投票,接着所有人投票,最后公投出一个话题出来进行辩论的方式,既紧紧的扣住了第一本书《深度说服》的讲述来作为引出,同时也很好的扣住了接下去要讲解的知识点。这种形式有趣,又跟主题相关,设计得很好。
这里发生了一个很有趣的点就是,当时丁布老师让我们在一张大纸上写上每个组投票最高的3个冲突话题时,其他组都是横着写的,而就我们组,也就是我,是竖着写的内容。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参加培训,当时,老师让我们每组选出组长,然后在纸上写上自己的组名和对应的口号。然后各组被叫上台去分享时,有些组是横着写的,有些组是竖着写的。
当第一组上台后显示的是竖着写的样子,老师就说,其实我是希望你们横着写的,是我一开始没有将指令传达清楚。
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也让我想到平时工作或者生活中,当我们带团队也好,让别人帮我们做一件事情也好,为什么有时候别人好心做了,我们反倒很生气,并且怪别人没做好。有时候可能是自己真的找错人了,但有时候,也真的可能是自己的指令没有表述清楚。我们以为别人听懂了,从而陷入了“知识的诅咒”的怪圈。
在我看来,有效的沟通绝对不是单向的信息传输,而是双向的信息互动,就像跳双人舞的2个人,要一应一合,才能跳得顺畅,沟通得顺畅,否则你老是踩到对方的脚,对方就不愿意再跟你一起“跳舞”了。
回到即兴辩论环节,我挺佩服现场上去即兴辩论的6位小伙伴。毕竟在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即兴辩论绝对考验的是自己对于辩题的理解,对于对手表达的倾听能力以及能否抓到对方话语漏洞的快速反应和思考的能力,甚至是反应不过来时能否提出一个好问题的能力。无论怎样,我都要为上台的伙伴问,手动点一个大大的赞。而关于辩论时,如何能做到全局制胜,也跟以下四点脱不了关系。
这也让我想到,辩论其实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个团队的战斗;如果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把以上四点给补足,那绝对会是一个综合实力相当强的辩论团队。再回到奇葩说这档节目,你会发现,在每个环节取胜的选手,不一定是以上四点都具备或者具有优势的,但是能走到最后的选手,一定是以上四点都具备的。辩论看上去是一群人的口舌之战,但其实考察的还是一个人的内功。
再回到演讲和沟通&表达的话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讲“人话”。这里的“人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在演讲时,你讲的话起码要让听众听得懂吧。切忌陷入自嗨,陷入跟听众无关的状态。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无意识或者有意识的认为,演讲就要讲一些高大上的词,才配得上演讲二字。
而在沟通中,我也发现很多场景下,我们也会无意识的犯不讲“人话”的错误。我们只顾自己讲,自己把自己要交代的事情讲出来就行,全然不顾对方是不是听懂和真的理解了。
就拿有一次,我和同事沟通工作的事例来说。我们因为身在公司不同的办公点办公,我在上海,她在南京。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通过电话或者微信语音来对接某些工作。有一次,她电话里给我交代一项工作,讲完后,就一直问我,你明白了吗?你明白了吗?
说实话,当时她用这种方式让我很有压迫感。搞得我即使不明白都不好意思承认我不明白。因为我自己通常的做法是,别人给我交代一项工作或者事项后,我会让对方听一下我自己理解后的语言表述,然后再进行一下确认。或者我自己一般跟别人交代一项事情后,我会问对方,我讲明白了吗?或者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然而我同事一直问我“你明白了吗?你明白了吗?”这两句话时,我当时真的很想摔电话,并且此后对于跟她沟通工作,内心也会显得极为排斥。
而在最后环节,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Chris用一个三角模型从成本,美观度和质量三方面对于宜家马克杯的分析。我认为,未来我也可以去借鉴使用这个模型对于身边的人,事,物进行分析和思考。
昨晚工作坊总体的信息量还是很大的,因为时间关系,学到的有些点还未能及时在生活或者工作场景中去切身用到,但总的来说,每一次来工作坊,都能带给我一些新知识,新启发和新思考,甚至调动起我的一些旧知,来与各位进行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同时,关于沟通和表达,也是一件需要长期不断修炼的事情。
总的来说,每次都不虚此行,每次都能带走一些收获,甚至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