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领域做到专业水准,需要长时间浸润其中的系统训练,时间、精力、金钱的持续投入换来稳定的输出,即成绩,不管是金钱还是声望、影响力,看得见的成绩就是信用。
某个领域的信誉,是在这个社会安身立命的本钱和价值体现,相应的能够调动与之匹配的资源,即是权威。
名将是战场上累累战功铸就的声名,任何领域大咖的养成都是实打实的战绩堆出来的,空口白牙没用,拿得出手的成绩就是最靠谱的名牌。
信用是唯一的社会资本,品性、学识、人脉、声望综合决定了一个人信用的价值,每个人都需要在各方面都小心翼翼维护、巩固自己的口碑。譬如我公号上每天写作不间断已经五年,1近1800个日日夜夜,这就是塑造信用的过程,我能力有限,最终能到什么程度不知道,但说做就做且有持续输出迭代的系统,这点是客观存在的。
因为自我砥砺的初心,虽然在社会传播性上并没有影响很大,却在点滴中为自己的个人品牌添砖加瓦,跟其他所有方面结合起来就是立体丰富的我。
而这信用就是我在社会上行走的通行证。
人类作为群居性物种,这世上所有的关系说到底都可以归因于一个核心原则:能否让彼此受益。
亲情是基因的繁衍,师徒关系是衣钵的传承,夫妻是一生的共同经营,朋友是相扶共进,甚至对手都是在竞争博弈下的相互成就。
如何在社会关系中让别人信得过?
我们所有的努力、锻炼都是为了这点:靠谱,而专业就是稳定输出让尽可能多的人认可你的靠谱。
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用自己的方式快速提升。有人认为就得多结识人脉,所以频繁穿梭于各式发布会、沙龙、大咖演说、课程等,我个人是支持这种做法的,“遍访海内知名士”是提升见识、扩展认知边界的捷径,但需要自身有成型的系统做支撑,这样才能兼收并蓄,集众人之长反哺自己的系统。
也有人认为频繁的社交会压缩自己学习沉淀的时间,如果自身没能力的话,再多的所谓人脉也只是存在手机里满足虚荣的微信号或是合影照,并不能产生更深度的链接,浪费太多时间精力对自己的成长反而有害,所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放下无效社交”等是专注自我的谆谆劝导。
仅仅持一种主张的人都坚信自己的正确并颇为鄙视对方立场,其实专注自我和多结识人脉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并不矛盾对立。
首先要盘点自己的资源、明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牢记“让彼此受益”的结交原则,先让自己的专业标签化,专业就是社交破冰的尖刀,以专业为长板多多走出去寻找拓展、突破的机会,一方面打磨自己专业、让长板更长,一方面可以为别人提供价值,还可以针对自己的不足寻求改进之法,所以一边打磨自己专业,一边寻求高手交流碰撞才是正确的成长之道。
你可能觉得价值交换这不是很明显、很清晰的事吗?有什么特别?
可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却是需要刻意练习的,得有意识的在更多场合强调自己的专业,不仅是要突出优势、吸引机会,机会越多、专业越精,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以专业针对性社交,和茫无目的的社交是两个概念,从事金融的就要多参加金融峰会或是论坛,IT行业就要多寻业内大咖聚集的机会。
社交本质是给自己构建成长的环境。
专注自我修炼和结识优质人脉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平衡,还需要时间精力管理以及资源配置的战略能力,想要有满意的效果,还需要长时间的持续投入来构建成熟的系统。
昨天发的视频内容就是想要有持续稳定的高水准输出,背后要有数不清的投入,九成的系统才能支撑一成的表现,只是在表现形式上蹭了吐槽大会提词器的热点,效果立竿见影,又回到了7000多的播放量,点赞126,涨粉至478,现实就是这么硬核育人。
内容不是问题,闭门会就是成长的黑技能,主要是我的表现形式有很大问题,干巴巴的,想想我小时候之所以是学渣,就是讨厌这种说教式的学习,如今却指望别人能喜欢这样的方式,这就是妄想。所以要集中在我的表现形式上用功,活泼生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