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代价 “刚刚好”的挫折

妈妈今年是第五次住院了,我戏称“五进宫”。每次住院妈妈都伴随着危险,而这五次对于我而言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比起妈妈第一次住院时我身体止不住的战栗,妈妈第五次住院我似乎少了一些慌乱,多了一些笃定,那是对生命本身存在的笃定。这似乎是一种成熟,却也是被逼无奈的。

岁末,家团体寄来新年贺礼,娟老师在贺卡中写到“又陪伴走过一年,又成熟了许多,越活越清澈了吧,这就是最好的生命了!”看到这些清澈温暖的话语,我再次体验到了共时性,让我感觉到有人跟我一样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前行,让我感觉到有人看见了我的努力和成长。

回忆从小到大的每一次成长似乎都伴随着痛苦,这似乎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幼年眼睛受伤,被无麻缝针,痛得撕心裂肺,懂得了痛是可以沁入骨髓的;少年离家求学,生病时虚弱无助,理解了举目无亲的含义;青年产子,痛到精神崩溃、怀疑人生,才知有些痛只能自己扛、有些路只能自己走;中年被迫面对生死,进一步体会了人生有太多无奈和无助。

说到成长我就想到了孩子,想到了温尼科特的“Good enough mother”,曾奇峰将其翻译为“60分妈妈”,我理解的是妈妈不要把孩子照顾得太好,要给孩子“刚刚好”的挫折。这让我进一步地思考,怎么做才是“刚刚好”呢?什么样的挫折是“刚刚好”呢?

我想首先是“度”。也就是说,这个挫折是能够被承受的,不至于压垮孩子和我们。比如儿子夏天想去夏令营,心心念念,我给他报了名,自己收拾好行李,掰着指头数日子,结果赶上疫情管制,夏令营被取消了。儿子很失望,就这件事情和我反反复复地讨论:为什么不给我报第一期?为什么要取消?为什么会有疫情?为什么要管制?少年的身体里有埋怨、有遗憾、有无奈还夹杂着愤怒,但这些都是他能承受的。这些挫折,让他学会了接受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这样一个现实,自恋受损的同时也帮助他建立起核心自我的一部分。那些让孩子选择结束生命的挫折,显然是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我们作为成年人和监护人,要在生活中更早地、更多地积累起判断孩子承受能力范围的经验,尽量降低这类挫折出现的可能性,并不断地帮助孩子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

其次是“量”。“度”合适了,那就需要不断地练习,夯实我们的经验。比如孩子骑自行车,起先是在没有人的路上骑都会跌倒,慢慢地他可以长时间不跌倒了。然后就开始转移阵地,到了行人稀少的路上,开始跟过路行人和车辆磨合,期间会碰到人,甚至被人骂,随着这些经验逐渐丰富起来,他就跃跃欲试,想要到人车川流的大马路上一试拳脚。再后来,骑行时间、骑行距离慢慢增加和拉长,直至可以完全独立地去应对骑行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各种困难,包括路况处理、车辆损坏处理、人员受伤处理等。我想没有这些“量”的积累,挫折是很难“刚刚好”的。

再就是挫折还需要跟家庭能够提供的资源相匹配,这个是与“度”相互呼应的。我见过这样一类人群,生活、工作、学习经验很匮乏,多数人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他们反复被教也是学不会的(这里排除生理上受限的学不会)。这在普通家庭可能就会造成独立生活的困难,但在他们身上却不会发生此类情况,因为他们有更多地资源可以使用,所以就可以免受一些挫折。老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挫折跟资源只要是相匹配的,那就是“刚刚好”的。也就是说,每个人所要经历和承受的“刚刚好”的挫折,是完全不同的。

还有,就是要给孩子独处、思考的时间。不管在什么年龄阶段,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去整合我们的经验,把新的经验安放在记忆中恰当的位置上,让新的经验与旧的经验进行融合、调试、重新命名,最后扎根于我们的身体,从而帮助我们去面对外面的世界和困难。

能承受、压不垮、量足够、跟自己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且有能力有时间跟自己独处,当这些条件同时满足时,我想那个挫折就是“刚刚好”了!

愿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好的容器!

愿每个孩子都能经历“刚刚好”的挫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