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一先“通情”后“达理”
共情是沟通中的万金油,如果共情到位,孩子就会得到安抚,变得顺从或者听劝沟通就会很顺畅。共情不是否定感受。共情就是说出事实,表达出当时孩子心中的感受,这就足够化解一场亲子冲突,也避免加重孩子的不良情绪。
共情不是说教,共情是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共情不仅仅是父母换位思考,从孩子的立场想问题,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样也是引导孩子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想问题,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当孩子被共情,感受到尊重和理解时,就愿意协商,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和意见。
共情不是追问,不是给建议,而是发自内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绪,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视角来感受孩子的感受。共情就是亲子间的情感互通。
共情不是过度同情,我们要避免可怜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克服困难,勇敢面对现实,当孩子失望时,妈妈可以尝试共情,共情不是过度同情,共情给孩子的是被理解之后的内心安定,是可以增加孩子内心力量的,而一味的怜悯孩子,不仅帮不了孩子,还会造成孩子错误的认知,让孩子无法具备接受失败,失望的勇气。
共情不是偏袒对方,共情不仅仅是单纯的换位思考,感受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疏导情绪,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试探性和引导性的询问,启发孩子跟自己一起思考。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将孩子带入情绪的泥潭,走向理性思考的阳光之道,等孩子想通了,他就不会一味的反驳别人,或者找理由为自己开脱,转而接受和面对事实了。这时候,我们也不要忘记,要对孩子加以鼓励和赞赏!
我们很多时候都急于让孩子认同我们的想法,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但是我们越是强迫,孩子越是不愿接纳,甚至为了反对我们的想法而找更多的理由和借口;而当我们跟孩子共情的时候,他感受到自己被理解,情绪也得到了疏导,这时候他就能够客观的评价是与非、对与错。甚至自己明明受了委屈,也能够选择原谅与和解。所谓“通情达理”,只有先“通情”才能“达理”。我们要传递我们的思想和观念给孩子,首先就要 接纳和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只有感受到自己被父母认同,才会去认同父母。
小贴士:
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感同身受:感受孩子的世界。
情感回应:将你感受到的孩子的感受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