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四·八五】
解中发秀才,馆尹文端公家。一日,鲍雅堂来访,见十四公子庆保。问年几何。曰:“十四岁。”鲍戏出对云:“十四世兄年十四。”解应声曰:“三千弟子路三千。”杭州沈既堂在高相公署中,公出对云: “可能子面如吾面?”沈应声曰:“未必他心即我心。”
解中发,清代秀才。其他无考。
尹文端,即尹继善,因其谥“文端”,故有此称。
鲍雅堂,即鲍之钟(1740—1802),字论山,一字礼凫,号雅堂,丹徒人。鲍皋之子。清代诗人。少负隽才,文采秀逸,以《初月赋》为山东诸城刘墉所知。乾隆下江南,献诗赋,召试第一,授内阁中书。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及第,历充广东乡试副考官,升户部郎中。居官以风骨闻。为权臣和珅所压,浮沉郎署。好拔引寒俊。流连诗酒以终。诗有家法,父为“京口三诗人”之一。官京师时,与洪亮吉、吴锡麒、赵怀玉唱酬最多,法式善称为“诗龛四友”。著有《论山诗稿》、《山海经韵语》。
庆保(生卒年不详)。章佳氏,字蕉园,一字佑子。满洲镶黄旗人,尹继善子,大学士庆桂弟。嘉庆六年(1801)以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七年(1802)代理台湾府知府。十三年(1808)六月由福建按察使升任陕西布政使。之后转任江苏布政使。道光七年(1827)至十三年(1833)任广州将军。工诗,有《兰雪堂集》。亦工花卉,尤喜画蝶。任江苏布政使期间,“尝于重九日登苏州玄妙观弥勒阁,指写巨蝶,生动活泼,一时观者如堵”。见《清画家诗史》。按:尹继善有子十三。关于这一点,与尹氏关系密切的袁枚曾一再提及。如云:“蔗浆真觉老愈甘,邓禹生儿满十三。”(《送望山尚书入都》)“君家瑶琼枝,森森十三树。”(《送似村公子还长安》)“(尹公)有子十三,邓家金紫,罔不束修,敦诗说礼。”(《文华殿大学士尹文端公神道碑》)。本文中称十四公子,或是为了出上联奇巧,而将尹继善的女儿(后嫁乾隆第八子永璇)计算在内。
三千弟子路三千,指孔子弟子三千,周游列国行路三千。
沈既堂,即沈业富(1732—1807),字既堂,号方谷,江苏扬州府高邮州人。幼年时即天份很高,,聪明睿智,且学习异常勤奋,乾隆十八年(1753)举于乡,十九年(1754)进士。授编修,曾任江西、山西乡试副考官。在翰林编修任上,因公正清廉、不徇私情,沈业富与张曾敞、翁方纲、朱筠一起被时人并称为“四金刚”。三十年(1765)出知安徽太平府,在任十六年,救荒恤灾,去后民犹思之。官至河东盐运使。工行书,风韵天然,有《味镫斋诗文集》。事具阮元《揅经室集二集》卷五《翰林编修河东盐运使司沈公既堂墓志铭》。按:本书将“沈业富”记载为杭州人,当是错误。
高相公,或指两江总督高晋。沈业富于乾隆三十年(1765)出任安徽太平府知府,任职十六年。而高晋则于同年出任两江总督,其后除乾隆三十三年(1768)署湖广总督,兼摄荆州将军事外,直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都任两江总督,或以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兼任两江总督。二人为上下级关系,交集时间有十余年之久,且在署中吟对,或是公余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