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这是一个唯美的四字成语,然而生命中的很多往事并不如烟,那些在你我生活中曾经震撼你、紧张你、感动你、影响你的时光应该被回忆,每天忙碌的生活,常常会让我们忘记,你曾经经历了“历史”,而那份经历也真的是充满惊险。
2003年,十五年前,我还在上初中,那一年神州五号飞上太空了,那一年朝鲜退出了《核不扩散条约》,那一年张国荣自杀了,但是那一年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的不是这些,而是“非典”。
是的,如果不刻意去提起这个词,大概很多人已经淡忘这个事情,十五年,真的是不短的时间,看起来被人遗忘似乎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那一年,那个事件,那些事件的经历者,其实不应该忘记它,至少应该还能回想起那一年,内心所经历的那些起伏。
我还记得那时恰逢中考,我每天都在书山卷海中挣扎,突然有一日,教导主任很意外的来到教室,大声的提问:“你们班级里面有没有最近家里来北京亲戚的?”无人应答。“那有没有家里有亲戚在北京的?”有两个同学缓缓的举起手,教导主任眉头紧锁了一下,然后离开了。这两句没头没尾的问话,让我们很是疑惑,不过在每日艰涩的中考复习生活中,这一点点的细节,早已被令人头大的课程冲走了,没人在意。令人意外的是,下午的时候,教导主任再一次来到班级,将上午举手的同学叫了出去,第二天开始,他们两人就开始在家复习了,不再来学校了。又过了三天,学校开始给我们放假,我们被告知北京城里面有很多人得了病,这种病会传染,就像肺结核一样,在空气中传染,学校为了我们的健康,希望大家回家各自自习。随后我们那一届就破天荒的成为了第一届中考前提前一个月就开启在家自主复习的学生。
以上的这一段描述,没有一丝一毫的杜撰,完全是那个时候我经历的真实境况。可怜的同学,大概非常后悔那一天在不知缘由的情况下举手,他们只不过想如实的回答教导主任的提问,却不知当时因为北京的非典疫情非常严重,传达到基层的要求,有些动辄得咎了,但是落实者也是为了更多人的安全不得不这样安排。
我还记得那时候,口罩,板蓝根还有白醋是最畅销的产品,超市里面的方便面比任何时候卖的都火。公共场所的人少了很多很多,马路上的车也稀疏了,就连做公交车的人都比平时少了一半。你眼睛里能看到最多的就是戴着口罩的人,每个人都带,各种口罩,白白的,厚厚的。电视里面出现最多的就是医护人员的画面,满屏的白色,白大褂、白色防护服,还有带着令人感觉恐惧的防毒面具。
新闻主播每天穿着深色的套装,念着医院里面确诊的人数,死亡的人数,还有治愈的人数。如果你想出入火车站或者机场,你会被测体温;如果你发烧了,去医院看病,很快会被隔离。最常见的感冒发烧的症状,在那时候更像是一种绝症的征兆。人们害怕一丝一毫的不舒服,而那种害怕不是单纯的担忧,而是涉及对于死亡恐惧和生命的敬畏。
跟北京和广东那边严重的疫情相比较,东北确实是情况很稳定的地域,但从未经历传染性疫情的我还是感觉非常害怕。我还记得电视新闻里面,被治愈的患者离开医院时,和家人相拥而泣,仿若来世的再相见;医护工作者因为被隔离,一个多月不能回家,只能通过电话和亲人报平安,电话线的两端,系着的是生死的挂念。那是我第一次感觉,死亡的危险在身边,曾经在历史书里看到的,天花泛滥,人心惶惶的描述,不是空洞洞的文字,而是我正在经历的当下。我是历史洪流里的一粒尘埃,眼看着就要被狂卷淹没的不知所踪。
那时候会祈祷每一天能够舒舒服服,没有咳嗽,没有鼻塞,没有发烧,没有生病。在冥冥之中我知道,自己不会成为不幸的一员,但是当整个国家经历恐慌,考验,所有的国家机器都在严阵以待,所有的公民都变得敏感和不安时,你很难抽身而出,忽略掉它给予你的震撼。
其实对于非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虽然它不是美好的回忆,但却从另一个角度告诫着我们,你所经历的每一天,都是值得被谨记的。你曾经经历过全国性的疫情,你所在的国家的首都曾几乎“空城无人”,你曾经和死亡的威胁很近很近,你经历过社会的不安和紧张。你曾经因为经历这一切而告诉自己要珍爱生命,珍惜生活,你曾经因为经历这一场,而变得十分重视健康,但是十五年了,每天庸碌的生活早已让你忘记你那些日子,忘记了那些珍视、在意和勇敢。
当然,我们日益健全的祖国若是再碰到此类状况,一定可以从容应对。我相信我们新的一代人,一定不会再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考验了。但是,我想偶尔记得回忆往事,不要真的就让它们随风如烟。回忆那些“大事件”,回忆曾经的那份感受,时不时的提示自己,不要一直向前走,要记得回头看一看,铭记过去曾经的感悟、誓言,时不时的提醒自己,记得珍惜和知足,坚守曾经的信念,不要忘记那些伤痛,也未尝不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