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在经过跟苍鹭医生的第一次面谈之后,尽管仍然提不起精神,但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蛤蟆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他最好尽快“长大成人”。
好不容易盼到了周二——与苍鹭医生约定的时间,蛤蟆争取自己去找苍鹭医生。当苍鹭医生问他“感觉怎么样”时,他说“挺好的”,这个回答根本就没有经过思考,只是下意识的答案。
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习惯用各种社会规则和社会扮演包裹自己,往往很难知觉自己的真实感受。其实,自我审视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要慢慢学会感受自己的情绪。(但是有时候表面上的回答还是必要的。)
蛤蟆先生回答不出自己的“感觉”,苍鹭医生用了“情绪温度计”,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最高为10,表示非常愉悦。蛤蟆先生“毫不犹豫”地在1和2中间做了记号。毫无疑问,“将情绪可视化”是使来访者意识到自己情绪状态的一种方式。
蛤蟆抑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随着苍鹭医生的引导,蛤蟆回忆了他不太美好甚至非常糟糕的经历——
在他对自己一事无成感到沮丧的时候,他的朋友河鼠指责他丢人现眼,狠狠地训斥他,但是他又不得不感谢河鼠的救命之恩,让朋友重新喜欢自己。
真正让蛤蟆先生害怕的是——獾。“首先,獾长得又高又壮,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每当他拿严厉的目光看着我,我就会想起我父亲,永远都在批评我的父亲。”
蛤蟆先生害怕獾的理由是,獾和自己父亲的眼神相像,都很严厉。蛤蟆的父亲永远都在批评他,他长期受到否定,才导致现在的他急于得到朋友的肯定。家庭教育非常重要,良好的家庭氛围会使人收获自信心,积极向上,乐观,而长期处于否定的状态,则使人自卑,悲观,所以家庭大环境会影响人,甚至需要一生来治愈。
而獾,站在自己的视角,永远无法想到蛤蟆的真正感受。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人的遭遇,如果獾了解了这点,就知道自己在蛤蟆先生心中有什么样的印象,同时可以选择改变对蛤蟆先生的目光,当然也可以不改变,重要的是对自身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对待朋友。
在交流的过程中,蛤蟆想要站起来走动一下,但他又不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苍鹭医生严肃地告诉他:“你要不要为自己做决定,我说了不算。”
“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这几个字听起来很鸡汤,很文艺,但事实上生活本该如此,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能取悦,那么他对外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有会几分是真实的?一个爱自己,内心温暖的人才能真正的去爱他人,温暖他人。
蛤蟆回忆那些不快的事情,说当时的感受就像小时候一样——“小时候,我被父亲狠狠责骂后,也是这样的感受。”苍鹭医生称之为“儿童自我状态”。
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由三种自我状态组成: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其中每一种自我状态都包括完整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人们各自的“三我”之间的交往。
“三我”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父母自我状态,指我们从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那里拷贝来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父母自我状态又分为: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和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顾名思义,一个人处于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与人交往常常会表现出教育、批评、教训、控制的一面;而处于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人与人交往时则常常会表现出温暖、关怀、安慰、鼓励的一面。
人际交往中,那种特别喜欢教训别人的人,常常运用的就是自己的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而那些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别人的人,则常常处于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
二是成人自我状态,一个人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其思想、行为和情感都指向于此时此地,具体表现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
三是儿童自我状态,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带着一个小小的儿童,当一个人以儿童自我状态与人交往时,他的情感、思考和行为表现等就会表现得像孩子一样。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处于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听话、服从、讨好、友爱,内心常常充满自责、担心、焦虑和自罪;而处于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则往往表现为活泼、冲动、天真、自发行动、贪玩、富于表情、爱憎分明等,像以自我为中心的婴儿一样追求快感并能充分表达自我的感情。
每一种自我状态都有其适应性,也都有其不适应之处,因此并不存在好坏之分。事实上,就一个健康、平衡的人格来说,每个自我状态都是必需的——我们需要成人自我状态来处理此时此地的问题,帮助我们过一种有效率的生活;要融入社会时,我们既需要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提供规范,以便遵守伦理底线,也需要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帮助我们去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是我们遵守社会上的游戏规则的前提,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所包含的自发性、创造力和直觉能力,则是工作成就和业绩的基础。
医生一直苍鹭在唤醒蛤蟆先生“做自己”的意识,引导蛤蟆先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而不是只做让别人满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