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女士在96岁高龄之时著作,其首次坦诚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完善自己。她以深刻独到的体验,秉笔直书的勇气和生动饱满的笔触,为那些在现实生活缺失信仰而茫然无助的人们指点迷津。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该书思路缜密,文笔优美,内蕴激情。
“了解自己,不是容易。头脑里的智力是很狡猾的, 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己的私欲。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侦查嫌疑犯那么窥伺自己,在自己毫无防备,毫无掩饰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愿. 在这种境界,有诚意摆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会憧然警觉:"啊!我自以为没有这种想头了,原来我没有看透自己!"一个人如果能够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实了,就不偏护自己了,这样才会认真修身. 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清欲,超脱小我,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
灵魂与肉体的斗争和统一是那么奇妙,既有矛盾,必有斗争;经过斗争,必有统一。遇到事情,我们要用脑子进行分析。头脑中的智力,首先回护的是肉体,这就有时候我们想尝试控制自己的脾气和任性,发现情绪也会占上风。所以,我们能做感情和情绪的主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释放它。智力和感情同在一个躯体之内,是一帮的。总回护自己的感情,替感情想出种种歪理。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判断选择。要等待感情得到相当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才能不受感情的驱使。
在情感和情绪面前,我更加赞同去顺从,不要过于控制,过于理性。《给未来的自己》这本书得到这样一些道理:认同自己,觉察自己的身体,倾听它的声音。接纳波动,乐纳不足。这是也是“率性”而为的表现。到自然能处理的时候,或许不是那么艰难困苦。
孔子说:“不患人之患己知,患不知人也。”再加上“患不自知也。”就足够了。照镜子觉察自身,总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镜中人,相当于情人眼里的意中人。每个人都不程度的自欺欺人,也就是所谓的“妥协”,谁做主不曾可知。在当时的处境中,就像是漩涡中的一片落叶或者枯草,身不由己。凭着毅力,去做自己的主。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好比香料,越捣越碎,越捣越香。受锻炼的肉体,输出的是精神。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我们不必为了人世间的不合理而沮丧。无论人世怎么不合理,人类毕竟是世间万物之灵,而可贵在人自身。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问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
读到这里内心深处犹如湖面一样平静,坦然面对一切事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现在的我未走在人生边上,里面还有好多一知半解的地方,或许年长一些重读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如果能走在人生边上思考、锻炼,那定会像拨开雾里见月明的豁然开朗,定能在苦中作乐,定能更加珍惜当下的今天。没有人在读书,而是在书中找到自己,看到书里表达出自己未道尽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