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爱已经辜负的太多了,美食就不能再辜负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
小时候家中后院有块不大的园子,被太爷专门伺候着种了韭菜,颜色青绿,叶窄根细,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开镰,割了一茬又一茬,直至变成韭苔,再开成一骨朵一骨朵的韭菜花,味道浓郁极了。是清明祭祖必备之食一一韭菜炒鸡蛋。
寒风凛冽,蛰居室内,饱食之下更觉口中寡淡。恰逢妹妹送来一大把韭菜,白杆长,叶片宽,妹妹说是头道韭菜。头道二道甚至三道,我一直没概念也辨不清,不过见着叶片肥厚,根粗枝顺,好剥好切,很是欢喜。思来想去,除了作馅,似乎没有更能让家人接受的吃法。
韭菜盒子是首选,外酥里嫩,趁热吃一囗,韭菜的鲜,鸡蛋的嫩,加上滋滋往外冒着的油,绝对的鲜香爽口,但做韭菜盒子需要一直站在灶前揉、擀、包、烙、翻,一刻不得闲,耗时耗力,考虑当下不宜久立,便发了面准备蒸韭菜包子。
妹妹还送我一包地达菜。
地达菜,也叫地皮菜,又叫地耳、地衣等等。颜色和形状很是像黑木耳,只是肉要比黑木耳薄许多。
小时候,待春风一吹,暖阳消融了山梁上的积雪之际,我常常会拎个小袋子在山梁的草丛间捡拾地达菜。此时的地达菜经雪水一泡,立刻蓬大松软,一团团一簇簇结成伴儿躺在草棵子间,一捡一大把,很有成就感。不过,只要细心一点儿,你一定会发现在包成一团的软软的地达菜中间,常常会有那么一两只睡眼惺忪的小虫卵正在等待春雷的唤醒。而这,也常常会吓得我又蹦又跳吱哇乱叫一番。
拾好地达菜的我总会炫耀领赏般地将地达菜摆放到母亲面前。至于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则一点儿也不关心。记忆中似乎没有多喜欢吃,现今也没馋过。
一饭碗干地达菜用水泡发,一夜便可蓬松地涨发为一大盆,在视觉上壮观地令人很有满足感。不过,因其多在沙土、草隙间生长,包裹了许多的碎草屑、沙泥,洗起来十分的费时费水。一盆地达菜我洗了不下十遍,水哗哗的流,心疼地我几番欲放弃,太浪费了。可一想人家辛辛苦苦一点儿一点儿捡拾成这一包地达菜太不容易了,而妹妹舍不得吃转送给我的这份情意怎么能说扔下就扔下呢。再说了,沙泥冲不干净吃起来会牙碜,枝呀叶呀甚至虫呀的,捡不干净太膈应人了,也只好耐着性子一小把一小把地细细翻捡。
地达菜洗好了,便可用刀细细剁碎,低头闻一闻,有一种独特的说不上来的味道。
接着是拌馅。
在切好的韭菜、地达菜中倒入生姜末(䓤蒜千万别放,会影响韭菜独有的气味)、提前炒好的鸡蛋碎,再依次加入盐、生抽、白糖、花椒粉、味极鲜、蚝油、烧熟的菜籽油、香油,然后顺着一个方向充分搅拌至匀。至于各种调味品分别要加量多少,我一般全凭个人感觉,具体克数之类的,从未称重,更不会估重。总之,适量吧。
接下来就是揉面擀皮包包子了。据说包包子好的技术标准是15个花褶以上。我包包子的技术来自于老妈的耳提面命,缺乏高人指点,且实战较少,因此能将馅儿包到一起,有褶子,不露馅,便觉已可安慰家人,满足口腹之欲了。
韭菜地达菜包子上桌,沾了调好的辣椒醋,咬一囗,简直是,活色生香,不要太好吃了哟。
大家尝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