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先问大家几个问题,大家认为沟通重要吗?是的,我们每天都需要与人沟通,除了睡觉之外,许多事情都需要通过沟通来完成,工作中需要和上司、和同事沟通,就是去买件东西也需要沟通,大家同意吗?同意的请举手。其实,在家庭中也是如此,沟通好了,是母慈子孝,那沟通不好,就是鸡飞狗跳,大家认同吗?那么我想请问大家:你和孩子的沟通顺畅吗?你说出的话,孩子想听吗?我看大家是一脸的茫然。那么,你知道怎么和孩子的沟通才有效吗?曾经的我也和大家一样,不知道咋和孩子沟通,那是深深的无奈呀。所以,这几年来,我学习了一些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收获到了很多,今天有机会和大家就孩子教育的问题进行交流,非常荣幸。因为有的问题只有讲了才能清楚,只有说了才能明白。大家同意吗?那就借大家的双手,把感恩的掌声送给学校领导,送给为这次活动付出的所有老师们!
我们今天的讲座,想让大家明白以下几点:1.清晰以往家庭教养中沟通存在的误区,2.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大家学会如何做到同感共情,3.学会运用亲子沟通“五步曲”,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请大家先来看一幅图,这是一个爸爸在辅导儿子写作业,从图片上可以看出爸爸背着的双手用绳子捆着,那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看了这幅图,你有何感受?你心疼谁?有人说心疼孩子,有人说心疼爸爸,可能也有些家长会想到平时自己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情形。那么,如果这个爸爸和孩子的沟通是顺畅的,他至于这样吗?爸爸难受,那孩子的心里会好受吗?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安心的写作业吗?
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请问大家,你们都爱自己的孩子吗?嗯,我听到了大家的回答,怎能不爱?自己的孩子哪有不爱的道理?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没错,那么你每天对孩子表达“爱”的语言是什么呢?(请大家都来想一下)是不是你会对孩子说,到学校要好好学习,认真写作业,听老师话;或者说你看人家邻居家的***这次考试都考了100分,你再看看你,你考了多少?还有些人会说,马上就考试了,如果这次你考试考好了,爸爸妈妈就给你买个玩具……
这些话是不是我们经常说,但是有用吗?好多家长就又说了,没用!可不说难受,我这么说都是为他好。那么我们所说的这些语言是什么呢?其实我们说的这些话是教导,是对比,是交换,我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内心其实是不平静的,面目也一定不是和悦的,大家同意吗?有这么一句话:口乃心之门户,面乃人之门户。所以我们都认为的“爱”,在孩子看来,他们接受到的条件、是攀比,是不美好的感觉,所以他不喜欢听!但有的家长会说,以前只要说考试考好了给他卖玩具,他考试就一定会考好,但是现在好像这招不管用了。是的,这种方法可能在低年级的时候管用,但是随着孩子越来越大,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或者初中,就发现这招越来越不管用了,孩子也越来越难管了。
好,我们先来看一下孩子们的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小学低学段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相对比较弱,容易听进去父母和老师的教导,喜欢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美,经常以别人的评价来看待自己。这时,我们如果给予他肯定和赞美,或者是物质上的一些奖励,就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慢慢的,随着到了小学的高段,也就是56年级,这时,孩子们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开始对家长和老师的言语和举措产生怀疑,甚至有反抗的行为出现。那么这时的他们呢,就会对老师和家长产生怀疑,家长和老师说的话,他们就有时候会产生质疑,而不会再全盘接受。而到了中学呢,这时也就进入了青少年时期,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叛逆期,这时的他们富有热情,自制力差,容易冲动,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成人感突出,但思想又不稳定,常有情绪化。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也随着增强,他们慢慢的就会对权威进行一些反抗,那么第一个反抗的是谁呀?对就是最爱他们,离他们最近的人,父母!
所以,孩子不听话,其实是好事儿,说明孩子长大了,可孩子在慢慢的长大,而我们却还是用以往的那种教养方式来教育他们,他们会听吗?孩子不听话,其实是孩子在用这种方式提醒我们,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应该改变了!
那么我们做家长的,要不要改变呢?对!大家都说要改变,那么既然要改变,我们愿意做哪种类型的家长呢?好,请大家来看幻灯片,我们愿意做这上面三种类型中的第几种类型的家长呢?
大家都异口同声的说,愿意做第三种类型,做智慧型家长。可有些家长又有疑惑了,说话说了一火车不起作用怎么办?这就又回到了我们刚开始的话题,需要我们跟孩子进行沟通。如何沟通才是有效的呢?其实,要做好沟通,我们就要学会“同感共情”。
好,请大家看这个两个字,“情”“理”,想一想我们平时跟孩子沟通时,是不是讲的“理”多一些,但收到的效果并不好,这是因为我们沟通时更多时候是忽略了“情”,真正有效的沟通应该是情大于理,跟孩子沟通时尽量做到同感共情!那么,什么是“同感共情”呢?“同感共情”是心理学的一个专业术语,何谓“同感共情”?简单地说就是体验和感悟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就是和别人产生情感共鸣。在家庭教育中同感共情,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在家庭教育中,缺少了同感共情,教育和被教育者就会成为一种对抗关系。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块儿板结的土地,你浇再多的水,它都会拒绝吸收。
要想做到同感共情,我们首先就要排除两点干扰,一贴标签,二说情绪
想想平时我们在跟孩子的交流或者沟通中,是不是经常会说这样的话: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你这个孩子怎么就这么犟呢?你怎么这么懒,一点都不知道心疼人呢?想想类似这样的话,我们家长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语其实就是在给孩子贴标签,而这样的标签会延缓孩子的个性发展,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会让孩子形成心理疾病。如果我们能从思想上欣然接纳孩子,不再与孩子对抗,放下焦虑,放下恐惧,放下担心,先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孩子就会接受到我们的正能量,就会有很强的成长动力,成为一个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当然,我们学会包容,接纳孩子,但绝不是溺爱和迁就。
我们接着来看第二条,情绪。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是说情绪而不是发泄情绪。当我们看到孩子有不符合我们内心想法的行为出现时,不是大声的喊叫,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要知道这样做,伤害孩子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我们要学会把自己的情绪正当的表达出来。
那么,究竟怎样做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当我们看到孩子在作业没有做完,却仍然在网上玩游戏的时候,我们很多家长会怎么说?对!作业都还没做完,玩什么游戏!让你写作业,你却玩游戏,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简直气死我们了!你看看咱门口的小明,人家就不像你,看人家都不跟你一样,人家都是只知道学习从来都不玩手机,你真是气死我了!大家想想,我们说了这样的话之后,孩子愿意听吗?说了这样的话后,对孩子有用吗?这样的沟通有效吗?这样的沟通只能激化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孩子不愿听,家长又气的不行。
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想问一下:一你正在做什么?二你的目标又是什么?三你现在的状态又是什么?四现在的状态是离目标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五如果是越来越远,你该做哪些改变呢?
这是我们的“清醒五问”,当我们有情绪时,我们不妨问自己这五个问题,如果能认真的思考一下这五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你的情绪就得到了有效控制。
再来回到刚才的问题,那么遇到刚才的情况我们该怎么说,孩子才愿意听呢?我们不妨可以试着这样说:“妈妈看到你作业没有做完,就开始玩游戏,妈妈很生气,适当的玩一会儿游戏是可以的,但前提是需要把作业做完,妈妈希望你现在把电脑关了,先把作业做完!”
注意,我们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几个字,就是温柔而坚定!温柔也就是说,我们在跟孩子说这段话的时候,一定不能发脾气,一定不能发泄情绪,但同时,我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呢,一定要坚定!
大家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这样跟孩子沟通,是不是会好一些,你觉得孩子还会像刚才那么反抗吗?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遇到的事情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那么,遇到其他的情况,我们又该怎么说呢?其实我们只要做到与孩子同感共情就可以了!下面我们就来模拟一个场景:比如说孩子放学回家后跟我们说,“我们老师真是个神经病,布置这么多作业,简直疯了。”大家想一想,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做家长的该如何来说呢?
好,我们来看一下啊,第一句话,我们要这样说,从你的话中,妈妈能感受到你很生气,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就是告诉孩子,我注意到你有情绪,同时,我接受有这个情绪的,你妈妈尊重并接受你的感受,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妈妈和自己是同一条战壕的妈妈,真的理解我!
第二句话来跟妈妈说,说到底,这个神经病的老师布置了多少作业呢?这时孩子肯定就会说一堆的话,这时,我们当家长的就只管倾听、点头就可以了。那么这句话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让孩子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你就让孩子说,孩子会说,我们老师真的可神经病,上课怎么怎么着,下课怎么怎么着,你就让他说,当孩子有足够的情绪表达后,你就会发现,孩子面部的表情、身体语言、说话的速度以及语气都会慢慢的有所舒缓。我们要知道,倾听是家庭教育的法宝,倾听是亲子沟通的灵丹妙药,学会倾听是做一名合格家长的基本素养。孩子在跟你说的过程中,一定不要打断孩子,让孩子去说,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其实孩子说着说着你就会发现,慢慢他就会没那么生气了!
当我们看到孩子不像刚才那么生气的时候,这时我们就来说第三句话,嗯,老师布置的作业的确有点多,不过这个老师不像神经病倒,像是精神病,他的精神可嘉,为了让你们掌握所学知识而布置这么多作业!这就是“KD效应”,意思就是先附和孩子的观点,然后再带领孩子去你想去的地方,从而做到有效沟通。
这时我们再说第四句话,你是不是觉得不布置作业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呢?老师如果不布置作业,就能让你开心吗?其实孩子们可精了,他肯定会说不是,那么这时我们就接上孩子的话,继续往下说,那既然不是老师,也布置作业了,你也改变不了,你觉得这么多的作业需要多长时间能完成?
来我们一起合理安排时间妈妈相信你不仅能做完,而且是高效做完。这句话的意义在于引导孩子学会在接受的前提之下,怎样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相互独同感,共情的说法
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愿意改变吗?
好那么大家知道了五部曲,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练习一下,请看这个案例
舞步引领,智慧沟通五步智慧沟通舞步练习
用这样的方法沟通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呢?
那么,通过刚才的对比,我们知道是智慧沟通好,还是对比讲理打骂好,那么,我们愿不愿改变呢?
好,请大家来读父母规,我希望我的孩子积极乐观,自尊自信,那么,从现在开始,我决定改变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关注孩子人格的培养,放下对比,用心陪伴学习,同感共情,为了孩子,为了我的家人,我一定能做到
各位,今天的讲座感到有用吗?有收获吗?遇到孩子问题没有办法,谁要成长呢?那你认为父母要不要学习呢?只有我们成人学习了,改变了,成长了,我们才能更好的引领孩子
各位朋友,家庭教育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关系到每个孩子的未来与人生,做好家庭教育,造福当代,延福千秋祝各位家长在今后的教子过程中能做的越来越好,愿我们肩负使命,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