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Walden》)是美国作家梭罗(Thoreau)1854年初版的书。很有名的书,但算是古早作品,且是本没有跌宕起伏故事情节的散文集,因此我估计读过的人不会很多。
但这是本极好的书。尤其对生活压力、经济压力、精神压力很大的当代人来说,这本书能非常有效地缓解精神焦虑。在这本散文集里,梭罗很坦诚地讲述了自己对财富、社交、学习、生活、什么算是个人成功、什么状态算是个人最好状态,等问题的个人看法。很多观点都引起我强烈共鸣,相信其中一些观点,对你也会有帮助。
梭罗的这些观点之所以能引起我共鸣,是因为他讲述的,都是一些真实、但不那么上台面的想法。比如,在思考到一个家族中长辈的作用时,梭罗在书中坦诚地写到:
「年长者未必有能力指导年轻人。。。在这个星球上,我已经生活了三十来年,却从未从长辈们那里获得过任何有价值的或者真诚的忠告」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产生过类似的想法。
===
用美国人 American Dream 的标准来看,梭罗实在也算是一个另类:
1、个人物质消费欲望极低,打零工、摘野果、钓钓鱼,能让自己吃饱饭,就满足了;
2、保持精神上的追求,花大量时间阅读各种文学、历史、文化、哲学类书籍,喜欢思考写作;
3、喜欢学习,但没有像现代人一样给自己施加巨大的学习压力。花了不少时间爬山、划船、看星星,保持精神状态的健康和松弛;
4、不喜欢社交,喜欢独处,喜欢大自然,在瓦尔登湖旁的山野间散步,对梭罗来说,绝对比参加一个富豪派对,要精神舒适许多;
5、但也不算是个孤僻的人,他在瓦尔登湖旁自己建造的隐居木屋,其实离附近的小镇,就几英里。梭罗自己有社交诉求的时候,会主动走到镇上,去观察镇上的居民,跟他们聊天。偶尔,也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人,来拜访梭罗的木屋,有的是他的朋友,有的是路过的农民和猎人。梭罗一视同仁地跟他们交流,也观察反思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梭罗在瓦尔登湖旁「隐居」的两年,对他自己来说,也算是一个主动开展的有趣的社会实验。跟现代人放空自己,来个Gap Year,旅行一年,其实有点像。用梭罗自己的话说:
「我亲手搭建的木屋,就坐落在林中的瓦尔登湖边。离我最近的邻居,也在一英里之外。我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在这里度过了两年零两个月的时光。不过现在,我又寄生在文明社会中了」
下面摘录一些《瓦尔登湖》中给我印象深刻的观点。
=== ◆关于为什么要赚钱谋生◆
梭罗认为,人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精神追求,并持续不断去学习完善它,享受它。找一份工作,只是赚钱谋生,让自己肉体能生存下去的手段而已,不应该为此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以致于忽视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但要做到上述这一点,其实很难。
首先,要适当克制物质消费欲望。我个人觉得,不需要真的做到跟梭罗一样,因为这哥们的消费欲望实在是过于低了,能有面包吃就满足了;
其次,要找到自己的精神追求。你了解自己的精神追求么?做什么事情,最让你精神愉悦?如果还不知道,去找一找。
还没功夫仔细想自己的精神追求是什么,就被生活推着不断往前走的人,就会活成梭罗描述的这种样子:
「我曾去过康科德的许多地区,发现无论是商店、办公室,还是田间地头,人们都从事着上千种令人惊异的苦役,仿佛都在赎罪 。。。 的确,不停劳作的人,无法抽出闲暇来完善自我;他无法维持自己与他人之间最高尚的关系 。。。 他就如一架不停运转的机器,根本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
「瞧瞧大路上,马夫们不停地挥鞭赶往集市,他们的思想神圣吗?给马匹喂饲料喂水,这就是他们的最大职责! 。。。 在对自己行业的认识上,奴隶或囚犯就是他们对自己的定位。 。。。 平静而绝望,这就是许多人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就是那种深入骨髓的绝望。从绝望的都市走到绝望的乡村,你用水貂和麝鼠般的勇气来慰藉自己。甚至在人类所谓的消遣与游戏中,也潜藏着一种陈旧的、无法察觉的绝望。事实上,消遣与游戏都算不上玩乐,因为只有先去工作了,才能去玩乐。智慧的特征之一,就是不做绝望的事情」
可以补充说明的是,梭罗不是单纯清高地瞧不起那些为了工作投入所有时间的人。我们中国文化的文人传统,其实是有清高的癖好的,所以才会有「蝇营狗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等各种说法。
梭罗看不起的,是被生活推着走,不停地埋头工作,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工作的人。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工作、整体喜欢自己的工作,那么这个人投大量时间在自己的工作上,实际就是在追求自己的精神目标,是一个处在很好状态中的、应该被羡慕的人。
比如,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就表达了对商人的赞美,认为他们聪明、有进取心、勤奋,既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好处和便利:
「商业不仅具备出人意料的自信、庄重、机敏和进取心,而且还不知疲倦。它总是采用十分自然的方法,这是许多充满幻想的事业和感情色彩浓厚的试验无法做到的,因此商业有其独特的成功之处」
「自然,今天的我们完全没必要倒退到去住窑洞、棚屋,或者穿兽皮的地步,还是应该接受人类文明和工业发展所提供的种种便利,毕竟这些都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才换来的」
=== ◆关于控制消费欲望◆
关于这一点,我的看法是,人不应该主动压制、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这会产生负能量。
但一个人,应该找准自己消费欲望的边界。找到了边界后,就学会「知足」,不再无休无止地上探。
比如,居住在50平米的、没有地暖、通风和采光都不好的房子里,肯定是不舒适的,有条件的人,就会想换更好的房子。
等换到了120平米的、南北通透、有地暖、有中央空调、新风系统的房子里以后,居住的舒适程度,相比50平米的房子,必然提升了不少。
这时,有的人会满足了,因为这房子「够住了」。但有的人却不会满足,会开始畅享着有一天能住在上下3层、带电梯、有花园的别墅里,并因此花更多时间去想办法赚钱,而不是追求自己的精神目标。
不同人的物质条件不同,不同人对「舒适」的定义也不同,因此不同人消费欲望的「边界」也不同,这很正常。想住别墅,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我只是拿这个例子来说明:知道自己物质消费欲望的「边界」,对认识自己,很重要。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一个人只有通过实际的生活阅历、和消费体验,才能逐渐把握住自己的消费欲望边界。
看看梭罗的消费欲望是啥样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对许多人来说,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只有一种,那就是食物。... 食物、栖息地,这就是兽类的生存需求。在一般情况下,人类的生活必需品可以准确分为 食物、住所、衣服和燃料几类 ... 对人体而言,取暖,保持温度,保持体内热量,就是我们最大的需求」
「请回答一下,在和平时期,日常的午饭时间,一个通情达理的人除了吃一些加盐煮熟的鲜嫩甜玉米外,他还想添点儿什么呢」
「在我们的国家里,从我的经验来看,生活的必需品仅此几样而已:一把刀,一柄斧头,一把铁锹,一辆手推车。若是好学的人,再添上一盏灯、几样文具和几本书——这些次要的必需品只要花点小钱就能获得」
「我体会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人如果生活简单,只吃自己种的粮食,而且需要多少粮食就种多少,也不贪心地拿粮食去换取更加昂贵、奢侈的东西,那么他只用耕种几平方杆的土地就足够了;用铁锹翻地比用牛耕地要便宜多了,还可以每次换一块新地,这样就不必不停地给旧地施肥了」
「简而言之,依据信仰以及经验,我确信,只要生活得简朴而明智,我们要在这个星球上养活自己就不是件苦差事,而是一种消遣」
梭罗还描述了19世纪的美国人为房子焦虑的精神状况,我觉得值得摘出来,给为房子焦虑的当代中国人看看:
「尽管飞翔的鸟儿都有巢,狐狸都有洞穴,野蛮人都有棚屋,然而到了现在的文明社会,拥有房子的家庭还不到一半。... 房子,这么一件遮蔽身体的外衣,冬天和夏天都是必不可少的,于是绝大部分人每年都要为此支付一笔租金,这笔钱足够你买下一个村子里所有印第安人的棚屋,如今却使那些租客们一辈子受穷。 ... 我将所谓的物价称为生命中用于交换物品的那一部分,需要马上付出,或者以后付出。 ... 所以通常情况下,为了买下一所“棚屋”,他必须支付自己大半辈子的生命 ... 在这座城市里,至少有一两户人家是我认识的,他们几乎一辈子都在期盼着卖掉郊区的房子住到乡下去,可一直没能如愿,只能等到他们死的那一天,才能获得解放了 ... 好像大部分人从来没有考虑过一所房子意味着什么,尽管他们不应该穷,实际上却穷了一辈子,因为他们老觉得必须拥有一所跟邻居一样的房子」
=== ◆ 关于社交 ◆
梭罗是个性格稍微有些孤僻的人。但他也有社交诉求。我自己其实也是类似。
我的理解,《瓦尔登湖》中讲述的关于社交的观点是:减少无效的客套社交,保持能给双方带来精神增益的社交,把社交活动控制在一个让自己感受舒适的比例。
这个也是因人而异的,社恐的同学,就少一点,社牛的同学,就多一点。没关系。
引用些《瓦尔登湖》中的文字:
「大多数时间里,我觉得孤独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与人做伴,哪怕是跟最要好的朋友相伴,也会很快就感到厌烦,劳神费力。我喜欢独处。我还从没遇到过比孤独还好的伙伴呢」
「我认为,我也喜欢交际,和大多数人一样,我随时做好准备,一旦有任何一个富有血性的客人来访,我就会像吸血的水蛭一样死死地吸住他不放。隐士并不是我的本性,若是有什么事情让我走进一间酒吧的话,很可能那些泡在酒吧里的老顾客还没有我坐得久呢」
「每一天,或者每隔一天,我都要去村子里转悠一番,听听那些永远说不完的闲话,有的是口头传播的,有的是各种报纸互相转载的,如果采取顺势疗法小剂量接受,这些闲聊还是比较新鲜的,就像枝叶的瑟瑟作响和青蛙的呱呱鸣叫」
梭罗也写到,在他隐居在瓦尔登湖旁的两年里,无效的客套社交极大减少了,能主动来找他聊的,都是有想法和见解跟他交流的人,实际上他的社交舒适程度提升了
「至于人,哪个地方都少不了人。我住在森林里的这段时间,访客比我这一生中任何时期接待的都要多。 ... 不过,来找我的人很少是为了小事情。在这方面,仅仅因为我远离城镇,就可以把到访的客人筛选一遍了」
=== ◆ 关于精神追求 ◆
人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方法不外乎:阅读,思考,跟能给自己带来启发的人交流
没有精神追求的人,在梭罗看来,其实活得十分可怜
「我经常目睹这样的场景:一个诗人欣赏了农场里最美的风景,然后潇洒离去,不过那个粗俗的农民还以为诗人只不过拿走了几个野苹果呢」
「在身体的疾病方面,我们大把大把地花钱,而在精神的疾病方面,我们却舍不得掏一分钱。 (对成年人) 我们天天忙着饲养牛羊,忙着照看店铺,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迈进学校的大门了」
=== ◆ 关于主动放松自己 ◆
用现代人的说法,梭罗是个比较独立自我,喜欢户外的人。所以他放松自己的方法就是:户外
「从日出到日中,就坐在松树、山核桃树和黄栌树中凝神冥想」
「我年轻时的许多时光都是在那度过的。我像清风一样,在湖上无拘无束地飘荡。我先把小船划到湖中央,然后仰躺在座位上,在一个夏天的上午,半梦半醒着,直到船撞到沙滩上,我才惊醒了,于是我站起来看看,命运女神把我送到了哪个岸边。在那段日子里,什么事也不做就是最吸引人而且产量也最多的事业。许多个上午,我都懒洋洋地闲过去了。我很乐意就这样消耗掉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光,因为我是个富翁——如果不从金钱上看,我确实富有阳光灿烂的时光和清爽的夏日,我尽情地挥霍它们,我并不后悔没有更多地在工场或者教师的讲桌上浪费它们」
不同人放松自己精神的方式不同。但学会主动放松自己,在体察到自己精神状态有些疲劳紧张的时候,给自己一些调剂,很重要
=== 最后,◆ 关于生活 ◆
梭罗把自己的隐居当成个认识自己的社会实验。他也并没有建议大家去学他、过那种清教徒式的生活
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学习梭罗的思路,给生活做点减法,减轻自己的精神压力,花更多时间去思考自己的精神目标,追求自己的精神目标
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活在当下
「我并不想任何人因为任何理由去选择像我一样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他还没有学会怎样过我这种生活的时候,可能我已经采用另一种生活方式了。我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尽量多一些不同的人,不过我很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坚持下去,而不是沿袭父亲、母亲或者邻居的方式」
「正因为我希望自己能活得有意义,所以我选择去林中生活,这样我只需面对生活中的基本事实,还可以看看我是否能学会生活教给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终那一刻我才发觉,我这一辈子都白活了」
「我到森林里住的主要原因就是我想过闲适的生活,并有机会感受冬去春来的变迁 ... 我离开森林,就跟我当初住进森林一样,都有着充分的理由。我觉得我的一生有好几种活法,没有必要在一种活法上浪费太多时间 ... 通过实验,我至少明白了一点:一个人若能充满信心地向自己的梦想前进,努力经营自己想要的生活,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他将会把一切事情都抛在脑后,并跨过一条无形的界限;他内心深处会确立一些新的、更具有普遍性的、更自由的规则;或者对旧法则加以修正补充,在更自由的基础上给出更有利于自己的新解释,他将被允许跻身于更高级的秩序中。他的生活越简单,宇宙运行的规则也越简单,寂寞将不再是寂寞,贫穷将不再是贫穷,懦弱也不再是懦弱。如果你造了空中楼阁,你的劳苦不会白费,楼阁就应该造在空中,现在就在下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吧」
「如果我们时常生活在“当下”,对任何机遇都能善加利用,就像青草坦然接受一滴露水的恩泽一样;不错失良机后再扼腕叹息,不把时间浪费在埋怨上,也不把前两者认为是自己应尽的职责,那我们就是幸福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