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间生死
作者/水溶
一
有些人读红楼梦,是喜欢反复读的,比如我。
并不是从头至尾,也不论完整的几遍,总是信手翻开一些章节,翻到哪里,就是哪里。
就像窗外的风,吹到哪朵花,就是哪朵花。
我想,红楼梦总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读时的心境。
世间事总是重复的,不一样的,是看时的阅历。
年轻的时候,读到的是爱情,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林妹妹,读过若干岁月,就发现自己不得不活成宝姐姐的样子。
曾经很羡慕宝玉,可以为所欲为,不必读书上学。等活到了贾政的年龄,终于也就变成了一个逼着儿女用功的父亲。
有些事情,你没亲身经历,永远是隔着感觉的。
直到你真的失去一个亲近的人,才能真正读懂了红楼梦中的生死。
二
失去最亲近的人的悲痛,曹公一般都不明写。
比如,黛玉失去母亲,父亲,黛玉怎么哭,怎么悲,其实都没认真说。
比如,李纨失去丈夫,在书中这只当做往事来写,只有一句:不到二十岁,一病死了。
当时年轻的李纨会不会痛不欲生,好像也不再值得一说。
整整的一生是多么漫长啊。一个人走完,想想都绝望。
从那以后,李纨提到贾珠,就会泪目。
书中相关情节不多,但总归如此。姊妹们一处说笑间,李纨说:当初你珠大爷在日,何曾没有两个人的?
若有一个守得住,我也多个膀臂。
说着就哭了。
哭的不是没有膀臂,哭的是贾珠永远成了往事。
宝玉挨打,王夫人叫着贾珠的名字,哭诉宝玉说:
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也免得你父亲生气。
旁边的李纨掌不住,也放声哭了。
这个伤痕,半辈子都不愈合,终究不能碰。
三
贾母是个洒脱的人,每天乐乐呵呵。
她年轻的时候,也和李纨一样,失去了丈夫。
国公爷的模样,只怕连大老爷贾赦也未必记得清了。这就说明:国公爷走时,孩子们还小。
说明贾母还很年轻。
同样的青春守寡。
那一年,清虚观里,当年国公爷的替身张道士,说了一句:我看哥儿的模样儿,怎么就和国公爷一个稿子。
是说,宝玉长的像他爷爷。
贾母就哭了,和李纨的眼泪一模一样。
哪怕到白发苍苍,岁月也无法完全消磨掉悲伤。
夫妻夫妻,总归是要念一辈子的。
四
宝钗小时候,有个非常疼爱她的父亲。这份深沉宽厚的父爱,书上只有一句话:
当日有她父亲在时,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
一句就够了。迎春探春惜春,她们和父亲,连一句话的笔墨都没有写到。
那时候,在父亲的羽翼下,宝钗也曾经性情飞扬过。你可能无法想象,宝钗小时候也是个淘气的,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
这是她亲口跟黛玉说的。
也曾经背着大人,和兄弟姊妹们偷看禁书,也曾经被发现,挨打挨骂。
闯一个孩子该闯的祸,任一个孩子该任的性。
如果一个小女孩能够娇纵任性,那一定是有人为她撑着一片天空。
直到有一天,父亲溘然长逝,天空轰然倒塌。
如果说,宝钗的生活原本是一个多彩的盒子,父亲走后,她从此盖上了盒盖,生活从七彩褪色成黑白。
从此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
可以用肩膀扛着她前行的人不在了,余下的漫漫长路,她牵着母亲的衣襟,一步一步靠自己的双脚走。
她比同龄的女孩都懂事,都沉稳。
而薛姨妈呢?那时她也还年轻吧?薛爷既然那么爱女儿,想必也是个重家庭重妻子的人吧。
十年前的薛姨妈,不就也是一个李纨。
她心中那么多无处安放的爱,也只好全部倾在儿子身上。
五
贾雨村给黛玉当老师的时候,看到黛玉小小年纪,言谈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雨村据此得出一个结论:度其母必不凡。
其实林黛玉的父亲,既然能中得探花,也自不凡。
那么这一对夫妻,是不是互相欣赏,彼此倾慕呢?曹公没写。
只知道贾敏去世之后,林如海说,无意续弦。
只知道几年之后,林如海也就去世了,无法推测他是一病而亡,还是带着对爱妻的思念,郁郁而终。
也许林如海夫妇最终能在天堂聚首,却留下一个小小的黛玉在人世间。
那时候父母去世,作为未嫁女的黛玉是该守孝的,她会在某段世间,一身素色衣衫,立在迎春姊妹们的红绿之间。
至于当时怎么哭泣,过后怎么想念,作者一句都没提。
真正的大悲伤,都是不说的。
六
尤氏的继母尤老娘,前半生死了两个丈夫,后半生死了两个女儿。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之后呢?尤老娘是活了几年,还是很快死了?并不知道。
她活着也没意思。
前一页闹学堂的喧嚷还没落下,下一页秦钟就死了。前一页宝玉收拾小书房要和秦钟一起读夜书,再翻几页,翻到的是宝玉供在秦钟坟上的莲蓬。
从秦可卿到秦业,再到秦钟,这一家人,上天动动手指,一键删除。
如果不是宝玉和柳湘莲这两个朋友,秦钟坟头清明荒草,不会有一张纸钱。
前一个元宵,袭人回到家里团聚,和母亲一起吃年茶;下一个元宵,袭人在怡红院和鸳鸯说话,她不到前面欢喜喧闹的场合去,因为母亲新死,身有热孝。
七
我是经历过生死相隔的,最近几年,家里相继有好几位长辈去世了。
但那是自然规律,他们活到了八十岁九十岁,他们就死了。
我有很多追念,但没有太多悲伤。清明来临时,我会写这样一句诗来祭奠他们:
水远山高行到老,青郊长卧各安眠。
我觉得那是归去,不是死亡。
我曾经失去过一位小友,那年的她只有二十岁,读红楼,写诗词,穿汉服,仙女般人物。我眼看着她的父亲捧着骨灰盒,我想,二十年前的产房门口,他或许就这样捧着刚出生的女儿。
我曾经失去过一个兄弟,他大方豪爽,急公好义,和我有着多年的亲情,相帮相扶,却在某个日子毫无征兆的猝然而去,长别人间。前一天还和他打电话约聚餐,后一天参加他的追悼会。
真的可以说走就走。
从那以后我懂得,没有什么是来日方长。
经历过这些之后,再翻阅红楼梦,一处两处,千笔万笔,都是无常。
书上也好,人间也罢,不过是生死二字。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醉,分享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