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也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但因为想突出蜀汉的人物,作者可能用力过猛,用鲁迅先生的话就是,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也因为三国演义影响,在世人眼中刘备是爱哭,虚伪的伪君子,全凭诸葛亮为其出谋划策,其实纵观《三国志》等史书,历史真实的刘备是一个有人格魅力,屡败屡战,心智极坚,富于韬略的真英雄也。
与刘备同时代的袁绍袁术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曹操虽然有宦官世家的出身背景,但其父曹嵩作为历侍四代皇帝,宦官曹腾的养子,但还是继承了曹腾的费亭侯爵位,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曹操二十岁不到就开始为帝都洛阳当官,孙权十九岁接手江东时,父兄已为他打下一片江山,还留下一帮群忠心耿耿文臣武将在其身边,刘备刘备虽然是帝王后裔,但汉代推恩令的实行,到刘备时候,刘备的父亲刘弘早亡,很负责的说刘备毫无治本,一个皇帝都被废来废去,皇帝都被挟持的年代,一个汉室宗亲的光环有用的话,在东汉末年就不会是一个最落魄的刘备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
一句话调侃刘备就是开局一草鞋,装备全靠捡,三国志上说刘备不怎么爱读书,喜欢狗马、音乐、美衣服,这点之上和刘备与刘邦很相似,两个人更像的地方都是为人宽厚仁爱知人待士,善待下人,喜欢结交豪杰,虽然两个都是不出名的古惑仔一般的人物,但还是吸引了当地豪侠都争着依附。
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二十四岁的刘备带领关羽、张飞走上了征战天下的道路,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建安五年,孙权已在孙策手上接过江东了,曹操已将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但在建安六年,四十岁的刘备才在刘表的帮助下在新野屯兵,在荆州数年,自觉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感叹髀肉复生。
刘备虽然有万人敌勇将关羽张飞对其不离不弃。但因为实力和缺少谋士战略规划,在屯兵新野时,遇见徐庶并通过徐庶请到了千古奇才的诸葛亮为其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不过“隆中对”在实力和和东吴关系之上使打了马虎眼,东吴为其自生发展与安全考虑也是一心夺取荆州的,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孙权手中。
关羽北伐失败被杀为关羽报仇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最后导致失败,但失败之后的刘备并没有回成都,选择坐守在东边与东吴边界之上的的永安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我像一方面防备孙权,当时这个时候孙权听说刘备驻扎永安白帝城,非常害怕,派遣使者请和,另外一方面刘备还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儿子继续拿下荆州,可惜最终病死在白帝城。不过以刘备所取得的成就足以叫当初十八路诸侯之中看不起来刘关张三个人的诸侯感到蒙羞。
刘备、孙权、曹操、三位同时作为三国之中的最大霸主,曹操在魏王之后,雄心壮志已不复当年,取得汉中之后面对当地取下益州的刘备,司马懿、刘晔都建议曹操在刘备没有立稳脚步时候取下益州,但当初那个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曹操却说了一句,人苦于不知足,已经得到了陇右,还想得到蜀地,这是人心无足。之后曹操南征孙权,虽然吕蒙、蒋钦、周泰等人奋勇抵抗,孙但东吴还是损兵折将队渐渐力不能支。孙权最终于二月退走。 三月,孙权派遣都尉徐详前往曹公营里请降,曹操选择同意了孙权的请降,于是引军返还,汉中之战,曹操三月率领大军抵达汉中地界,但还不到二个月就撤出汉中,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点都不上心。
孙权自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南征第一次开始选择归降,曹丕称帝后,孙权便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夷陵之战击败刘备之,面对驻扎白帝的刘备,感到常害怕,派遣使者请和,孙权与曹魏四次合肥之战并没有拿下曹魏一块土地,反而是乘刘备取益州时候,拿下交州,乘关羽北伐曹魏,荆州空虚时候拿下荆州,壮大了东吴。
刘备一生所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但刘备重来没有放弃过,也有重新开始的勇气,失败不可怕,可怕的失败之后还不放弃,还能重新开始,这样的人即使实力在弱小,但在乱世三国之中一定不比缺少自己的一番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