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教会少年阅读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象:
学生拥有完满的智育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掌握该门科学的基本原理的牢固而自觉的知识,教学就是从这些基本的原理开始的,不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就不可能掌握更高深的知识。例如,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记住并掌握乘法口诀乃至于口算二十以内加减法,这样在做题的时候就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对于题目的思考。这样,更多的大脑资源可以被用来对于知识的深度加工,学习就变得相对容易。在小学高段及初中阶段,每一个教师都要确定:哪些东西是应当让学生永远保持在记忆里的。我们防止学生去记忆那些“只要理解了就可以了”的东西,学生的思维应当做好从事创造性智力活动的准备,学生的畸形的脑力劳动(死记硬背),会造成思维的惰性,也就是说学生如果不会挑选最必要的东西去记忆,他也就不会思考。一个会学习的学生,他能从自己的意识仓库里把基本原理信手拈来。学生既通过不随意的方式,也通过随意的方式来识记基本原理。在小学,我们需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学习阅读,书写,推论,观察和表达思想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儿童的学习一定是双系统并行,互为促进的。遵循类似浪漫积累,精确学习的规律。浪漫学习是无意识学习,更自然,更符合人的认知本能。而精确学习是有意学习,是后天发展的,浪漫学习与精确学习要结合起来。如果缺乏浪漫学习的积累,也就是说知识背景不够,就会造成精确学习的支撑不足,精确学习比重过大,就会造成学习枯燥,困难,儿童学习负担就会过重。儿童学习必须有丰富的智力背景,所以,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减轻儿童学习精确知识的认知负荷,达到知识的同化,迁移。
阅读仅仅是能认字,能通顺,流利地读出来吗?不是!
阅读要达到自动化的程度___学生可以在阅读的时候思考,在思考的时候阅读。阅读自动化是小学阶段学习的关键能力。阅读自动化有助于帮助学生潜移默化行成敏感的语言感知能力。而大量的有理解的阅读(海量阅读)可以增强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提升抽象思维的水平。阅读时,如果不能一眼看下去就把握住一个句子的完整的,逻辑上独立的部分的意思,不能在把一个句子没有读到底的时候就猜出其余一部分的含义,说明学生不仅不善于阅读,也不善于思维。
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朗读自动化能力和默读能力。朗读自动化体现在学生虽然在读,但是他并不感觉到自己在读,而是能深入文本的理解。除了小学低段朗读的训练,在五六年级也需要继续搞好表情朗读,表情朗读之所以必要,乃是为了训练。没有这种训练,就不可能培养出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一个长句的逻辑上完整的部分,以及在思考的同时再向后面的部分过渡的这些复杂的能力。默读能力体现在学生可以快速用眼睛和大脑协调的,小声的或无声的进行阅读,在阅读时,更关注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并能将读过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甚至可以达到带着问题阅读或者进行批注式阅读的水平。总之,学生的阅读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那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到底是怎么行成的?教师要有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学生所阅读的内容应当符合他的阅读水平:大部分内容是熟悉的,熟悉内容占比在百分之八十五左右,不熟悉的内容占比百分之十五左右,这样有助于学生元认知的同化和迁移。阅读应该指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阅读的量足够大,学生阅读更容易理解,聚焦。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少年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成绩并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而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在语言文学课上,我们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正确地表达思想的能力,这时候,到思想和词的源泉那里去旅行,已经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了!
关于阅读的指导,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阅读水平。也就是说教师在知识面前越自由,方法越多,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更容易抵达。例如小学中段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以及小学高段的经典阅读指导,都需要老师进行引领。如果在一所学校,可以行成相应的阅读课程,那无疑为阅读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因为阅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阅读需要共同体的建立,互相帮助,彼此影响,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