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易得,好电视剧难求。抱着对亦舒和编剧的双重期待,刚开始看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时,满心欢喜,觉得很有现实意义,在我们这个女性觉醒稍晚的国度,全民探讨如此重要的话题,普及真正 的平等观念,寻找男女均乐于接受、更加实用的相处方式,堪称大热天里的一股清凉之风。这样“史诗般”的论题,促使我同步阅读波伏娃的《第二性》,希望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两性关系变化轨迹及内在原因。
虽然女一号罗子君出场的举动过于戏剧化,但用于剧情前后对比,增加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也是合理的艺术手法。当离婚的打击从天而降,闺蜜唐晶的陪伴和开导,感人至深,忍不住感慨有时候阻止女儿和同学过密交往,暗自告诫自己要敞开胸怀,更加大度地去支持孩子多交诤友。这是第二阶段的收获,我依然是一个坚定忠诚的观众。
接下来的剧情依旧有启发。尤其是闺蜜的男友贺涵,本来极其厌恶罗子君不劳而获,张扬轻狂,但在危难时刻,能够不计前嫌,用自己丰富的职场和人生经验,适时进逆耳忠言,大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神奇疗效。那段时间,我开始重读《批判性思维工具》一类的书,想要找出贺涵这种理性思考规律所在,希望能举一反三,融入到自己的日常思维习惯中去。
当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越看到后面,越觉得作品方向不对。罗子君进入职场,处处有贺涵保驾护航,有如神话般顺风顺水,感觉罗子君并没有独立,只是从陈俊生交到了贺涵手里,中间还一度有追求者老金闪过,因为档次较低,很快被淘汰了。我开始迷惑《我的前半生》,到底要探讨什么主题?这样下去的话,后半生难道会有什么不同吗?不一样都在男人的荫蔽之下,难道是一本《婚姻爱情指南》,根本不是教女人们如何独立,而是如何去抓住更好的男人?
没有最坏,只有更坏,三十集以后的贺涵,形象直线下滑,性格突变,彻底毁了《我的前半生》。让人目不忍睹的高速路上、暴雨之中、违反交规、冒着生命危险跑向罗子君的镜头,琼瑶式的爱情就此萌芽开花。贺涵忽然理性全无,为爱痴狂了!接下来的情节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居然丢下手头关系公司巨大利益的案子,把罗子君的母亲儿子送到杭州,只是因为孩子想和妈妈一起过生日。越看越叫人长太息以掩涕兮,后面他干脆彻底变异,一位职场精英,化身为居委会大妈,别人家的老人小孩妹妹妹夫他全部接管;又像黑社会大哥,处处利用关系为罗子君效犬马之劳,只要不是谈业务、抓客户一类跟他本职工作相关的正事,他均在现场。这,还是那位理性光芒四射的男神贺涵吗?
诚然,要想作品更有弹性有张力,主题可以多义,人物性格也不能扁平单一,但至少需要合情合理,不能想当然地牵强附会上去,否则就沦为戏说,不足以担当起社会教化的责任。贺涵是剧中的灵魂,他钩连了众多人物和情节,女一号罗子君,女二号唐晶的人生、职场成长都有赖于他的教导,他的形象对主题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半段对他的塑造是成功的,优缺点分明,理性有余,略带感性,符合人物职业身份;后半段变得矫情随意,破坏了主题的严肃和深刻。造成前后脱节,情节牵强,逻辑混乱。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养成之后,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除非发生巨大的变故,迫使他做出适当的调整。比如说罗子君,离婚之后面临生存和尊严危机,必须要自食其力,由自傲变为自省,依赖变为自立。但贺涵在剧中并没有这样的转变契机。虽然他喜欢在罗子君面前的真实、轻松感觉,与陈俊生、白光喝酒后也坦言自己在职场的辛苦伪装,想要调整这种生活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毕竟他还在从事竞争激烈的老本行,并没有像唐晶那样,为了婚后能够多照顾家庭,选择急流勇退,主动要求到二线去做培训师。而且唐晶很快就感到这种单调重复生活的无趣,非常怀疑自己的选择,这才是真实可信的“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或者像老卓那样,经历曲折,最终选择经营一个料理店,自得其乐,生意再好也不开分店,彻底退出江湖。贺涵这样一身才华、身居要职,最终却因为感情纠葛而“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举止任性轻率,不计现实成本,实在令人费解。
贺涵放弃唐晶而选择罗子君,也是个伪命题。罗子君喜欢贺涵是理所当然的,她得到了职业指导,精神依赖,而且又是那么能干帅气的男人,虽然抢夺情同手足闺蜜的男友有悖伦理道德,但从人性上来说,是真实可信的。贺涵对罗子君的态度,抛开离婚、有孩子这些世俗因素,明显与他对女性的审美观都相违背。他用十年最好的青春年华,等待唐晶嫁给他,因为唐晶的聪明向上深深吸引他,要说不喜欢压力,那么薇薇安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非常地开放,但他从来没有给她过真心,甚至连好朋友都不算。而对罗子君,当初她依赖丈夫且引以为荣时,贺涵对她鄙视到骨子里,态度的转变源于罗子君的自食其力,懂得独自去面对生活。由此可见,贺涵对女性的审美基本落点是独立自强,能与人比肩而立,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拒绝各种诱惑,一直等着唐晶的答复。他怎么会忽然违背自己的原则,给罗子君百般照顾,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陈俊生呢。就算喜欢罗子君,也是给她精神支持,而不会那样凡事越俎代庖,甚至不惜自毁前程,这样的爱情模式,毫无现实意义。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大叔式的结局早就广为人喜爱,但前提是铺垫伏笔充分,尊重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贺涵这种说变就变的性格特征纯粹是一厢情愿,逻辑生硬,更遗憾的是他在剧中如此举足轻重,他牵强的性格变化,硬把一部生活的正剧改成了娱乐闹剧。到最后几集,人人都在情海中随波起伏,上至七十岁的老人,下至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虽然爱情本来是一个绵延古今永恒的主题,值得关注,但不该一边借亦舒师太之名,一边又大刀阔斧地改变情节,甚至精神内核,造成与《我的前半生》文不对题。按这种套路,不但不能唤醒那些以丈夫为老板的女性,反而会坚定她们做灰姑娘的信念,把自己幸福的全部押在男人身上。
有人评价“编剧不懂亦舒的骄傲”,看到电视剧后半段,对此我深以为然。亦舒写了很多女性作品,主题大多是女性的尊严与独立,而不是耽于爱情不能自拔,沉于无爱不欢的虚幻境界。在亦舒笔下,爱情只是生活的附属品,唯有女人们自己活得漂亮了,有价值了,爱和被爱才是自然而然的事。
也明白生活的味道有千百种,观众的口味也各异,一部电视剧,严肃也好,娱乐也罢,何必当真。只是一开始是以亦舒的作品高度期待这部电视剧的,相信“文以载道”,以为它会像原著那样担当社会责任。王国维先生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观点固然有偏颇之处,但“文学可以给人永久的精神上的利益”,这点是毋庸置疑。好的作品需要深深根植于社会和生活,引人思考,给人启迪。贺涵本来是原著中很次要的角色,这样横空出世,拉低作品主题,实在可惜。
最后借用紫霞仙子的话“我猜中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局”作为解释,向那些接受我的推荐才看电视剧的朋友们致歉,建议你们读亦舒的原著和波伏娃的《第二性》,也许收获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