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南华经解读129
孔子说:“我孔丘也曾出使到楚国,正巧看见一群小猪在吮吸刚死去的母猪的乳汁,不一会又惊惶地丢弃母猪逃跑了。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同类已经死去,母猪不能像先前活着时那样哺育它们。小猪爱它们的母亲,不是爱它的形体,而是爱支配那个形体的精神。战死沙场的人,他们埋葬时无须用棺木上的饰物来送葬,砍掉了脚的人对于原来穿过的鞋子,没有理由再去爱惜它,这都是因为失去了根本。做天子的御女,不剪指甲不穿耳眼;婚娶之人只在宫外办事,不会再到宫中服役。为保全形体尚且能够做到这一点,何况德性完美而高尚的人呢?如今哀骀它他不说话也能取信于人,没有功绩也能赢得亲近,让人乐意授给他国事,还唯恐他不接受,这一定是才智完备而德不外露的人。”
哀公曰:“何谓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29),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30);日夜相代乎前(31),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32)。故不足以滑和(33),不可入于灵府(34)。使之和豫(35),通而不失于兑(36),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37),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38)。是之谓才全。”“何谓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39),内保之而外不荡也(40)。德者,成和之脩也(41)。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29)穷:困窘,走头无路。达:通畅、顺利。(30)命之行:自然的运行,指非人为造成的情况变化。(31)相代:相互更替。(32)规:窥。(33)滑(gǔ):通作“汩”,乱的意思。和:谐和,均衡。(34)灵府:心灵。(35)豫:安适。(36)兑(yuè):悦,欢乐。(37)郤(xì):通作“隙”,间隙的意思。(38)接:接触外物。时:顺时,顺应四时而作的意思。(39)法:仿效,借鉴。(40) 荡:动。(41)成和之脩:事得以成功、物得以顺和的极高修养。“脩”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