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完这本书,感想特别多,刚想入手写下来,没想到睡梦中的妹子就醒了只好停下来,先哄娃睡。今晚两娃又早睡了,真开心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开始我的第二次学习打卡,我想这也是深度工作的一种吧,因为一旦被干扰,那么感受又有所有改变写出来的估计又不一样了。
早在听这书之前,我就意识到身边的人包括自己已经被手机控制得有点病态了。所以,自己在平时也会有意识地要把手机放远一点,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点别的感觉更意义的事。但是,控制的效果不是很好,一来是因为我没有深度地思考过我的空余时间我可以做些什么。二来是因为身边的人特别是我的爱人就是这样的,我看得到他的时候基本是在玩手机的,可能出于不平衡的变态心理吧,我觉得我也不能这么只是抱陪娃陪娃陪娃。在听完这本书后,我除了尽可能地远离手机外,更重要地是给自己定目标,比如学习制作思维导图(下面这张就是我第一次做的思维导图),提升ppt的制作水平,学习如何更有效地听课评课,每天的阅读时间至少一小时等。因为如果你不给自己找点事做那么你就会又自然而然地拿起手机来刷。
在我平时的工作中,几乎每一重要工作或者技能的培养都需要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干扰总是很难快速进入深度工作中。书中给出了操作性极强的实践工具,助我们有效提升专注力,继而拥有深度工作的能力。感觉比较有感觉的几个方法有:
比如书中提到的习惯化,每天按照严格的时间,有条不紊地进行拆阅信件、思考、工作等。
要有大手笔,通过对周围惯常环境做出巨大的改变,辅以投入可观的精力或金钱,由此提升任务的外现重要性。当初自己花钱加入樊登读书会,就是出于这种想法,免费的我肯定没办法坚持每周听一本书,所以就"大手笔"地花钱加入读书会了,显而易见,这三个月来看的听的书比我大学毕业后看的书还要多;
我们应该学会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不要用网络来消遣;多数人在社交媒体中刷存在感的做法,让我们草率地将时间和精力碎片化。社交媒体只是产品,它们可能会有趣,但对我们的人生目标无足轻重,而且它们是我们完成深度工作的巨大阻碍。
做好一天的计划,这一策略重在使人们认识到,深度工作要求我们尊重自己的时间。作者建议:为本策略准备一本笔记本,提前规划好每个工作日的工作安排。
设置工作时间上限,达到时间上限时则停止工作,而在工作时则专注于有生产效率的深度工作。就像我平时跟学生一直强调的一句话,不用每一分钟都用来学习,但是学习的每一分都要有收获。设定时间上限这也是我经常用到教学上的一个办法,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就给学生设定时间让其在规定时间内当堂记忆消化。
在微信、微博、网游、直播、淘宝……种种网络社交、娱乐、购物当道的时代,我们必须静下来反思:互联网是为我们所用的工具,还是早已控制和瓜分我们的精力和时间,一步步将我们引向浮浅的深渊。
无论出于更好地谋生,还是获得人生的价值,我们都需要深度工作,并刻意训练这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