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看一次英达的访谈,那时他和宋丹丹离婚了,主持人问他现在跟儿子巴图的关系怎样,他说“我没有参与他的成长,形同陌路”。从那以后,我对英达的印象就不太好了。感觉这个爸爸太冷血,心疼巴图那个孩子。
这么多年之后,当我深入学习儿童心理学,学习家庭教育,我知道这句话里有怎样的理性。虽然我们依然会设问,你的责任呢?你的父爱呢?你为何不去参与这个亲骨肉的成长?话说“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亲子关系割裂还是延续,不知细节,不好评判。 单单从养育角度来说,陪伴在成长中的作用真的不容忽视。所谓的情感再深,再有血缘关系,彼此没参与成长,情分就割裂开来,在某种程度或者心理位置来说,便不再是同行的人。亲人,只不过是社会属性的一个空洞的称谓罢了。
生活的真相是需要苦痛的亲身经历,思悟的积累,以及时间阅历的积淀才能看清一二的。真实和理性本来就带有一丝冷酷的意味。
这两天接触到两个家庭,在社会属性来说,其实算是亲戚,一大家庭下面的不同的小家庭。大家彼此之间特别融洽,一派祥和。
“孩子,怎么样,还好吗?”
“呃,还行,挺好的” 。
“好,你们过得好就好,我就放心了。”
所有的问候,三句式的结构,质朴至极。
一句“ 你好吗?” 已经饱含太多的期待和恐惧了。能说“不好”吗,敢说“不好”吗。 欲说还休,从何说起,多说不宜,只好化作“挺好的” 。因为太知道,对方只想听到“挺好的” 这三个字,只有这样说对方才安心,不焦虑。
彼此不探入彼此的生活,也不是不关心,也不是关心,就隔着一层永远捅不破的东西,每个人心里其实都特别压抑。
其中一个家庭里,那个年轻的女孩,从大学到工作再到婚姻都挺顺的。老大男孩,4岁时想生二胎,家人都不让,说太累了云云。她说,我自己带,不用你们。家人还是不同意,说生孩子遭罪,云云。后来这个女孩怀孕了,她爸妈带着她给做掉了。 再后来,她又怀孕了,就没再告诉爸妈。直到快生了,还是老大回姥姥家,无意中说出了“妈妈肚子里有个小弟弟” ,才让这事浮出水面。那时月份都大了,只能生下来。
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那是家族的新希望和新荣耀啊,多么值得庆贺,值得全家人用至高无尚的爱的礼赞去迎接的生命啊!很佩服这个女孩,也很心疼她。在重要的孕期,没有得到家人的呵护和支持,还善良地保守那个秘密,想必自己心里也是苦的吧。 还好,自己的小家幸福,公公婆婆帮忙带孩子,两个男孩健康可爱,也算是活出了自己。老大转年就该上学了,老二那时也该满1岁了。
每个人都正在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祝福那个勇敢的、为自己而活的女孩!
昨天在家长效能成长小组里谈到,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这其实是个很宏大的话题,没有标准答案,更多的是引发思考。可能从来就没有最好的家庭教育吧!适合自己顺应孩子自己的内在需要的就是最好的吧!如果说以孩子自己感受的幸福感为底层的那个度量,那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是成名立万幸福,还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幸福?没有标准答案,答案自在每个人心中。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复刻着自己童年被对待的模式,带着成长环境的塑造。两人结合的家庭,其实是3个家庭,乃至再推上一辈人,7个家庭的传习的融合,自然会对撞,会不调和。但是,换个视角,所有的问题,也都是机遇,是发展的动力。
因为血缘的关系成为了亲戚,却因为互动模式的不同,从不曾熟悉。 中国式家庭里的隐痛,不可言说的孤独。有思想的人去设问,去思考,去改变,去推动。也有装睡的人,在逃避,在敷衍,关上眼睛和耳朵。
任何家庭的缩影里,都有给自己的教育和警醒,都是一面镜子。
洞悉生活和家庭的真相,也依然热爱家庭和生活。也更想传播 “爱对孩子,促好家庭”的理念和方法,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