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所谓“仁”,就是成为有功于社会的人。管仲有许多缺点,但是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成就霸业,被孔子盛赞“如其仁!”⑴
孔子轻易不以“仁”许人。《论语》中,臧武仲“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勇”、冉求“艺”⑵,令尹子文“忠”、陈文子“清”⑶,孟之反“不伐”⑷,孔文子“文”⑸,颜回“贤”⑹,子贡“达”、子路“果”⑺,闵子骞“孝”⑻,史鱼“直”⑼……比较而言,以上的评价都是一些单项奖,而“仁”却是综合的最高大奖。
管仲这位最高大奖得主,又被孔子评为“小器”“不知俭”“不知礼”⑽,但只是白璧微瑕而已。如果说管仲是美玉,其他人只能算是美石。
《论语》对尧舜禹的赞美各有侧重:尧的功劳在天文历法,舜的功劳在人伦教化,禹的功劳在治水救民。他们功绩巍巍,已经超越了“仁”的范畴,只能称之为“圣”。孔子对子路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那样的圣君,尚且担心难以做到呢!” ⑾子贡问:“如果有人,能普遍地动员百姓,又能救济贫困大众,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这可不止是‘仁’,已经达到‘圣’的境界啦!尧舜这样的圣人,在这方面也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呢。所谓仁者,自己想立身于世,也让别人立身;自己想显达于世,也让别人显达。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践行仁义的方法。” ⑿
在孔子眼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是圣人境界;“修己安人”,“达人达己”是仁者境界。孔子承认人皆有私心,皆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所以,把“仁”学定位在“共生共荣”的平台之上,推崇人们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只好解释说:仁者需要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子路现在还没机会施展才能,我不知道他将来能不能成为仁者。孔子解释完后,告诉孟武伯:“仲由,在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里,可以让他负责军政。但是,不知道他仁不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在有一千户人口的城镇或有一百辆兵车的家族,可以让他担任总管,但是,不知道他仁不仁。”“公西赤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这个人,穿上礼服,立于朝廷之上,可以让他接待外宾,但是,不知道他仁不仁。” ⒀孔子甚至又说:“仁并不遥远!我欲仁,斯仁至矣!” ⒁并说孟武伯自己也可以做一个“仁者”!孟武伯听到孔子这样说,心中一惊,连忙推辞,说自己做不成仁者。于是孔子又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⒂
为了引导大家向仁,孔子从社会发展角度告诫大家:只要人人都“达人达己”,社会就会马上好起来。反之,这个社会就会沦为人间炼狱。又从个人健康角度告诫大家: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 ⒃一个人只有发展“利社会”精神,努力成为一个仁者,生命情感才会健全。
孔子来列举了做仁者的一大堆好处:“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⒄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⒅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⒆甚至抛出“仁者不忧” ⒇“仁者寿”(21)的命题,让大家深入思考。
颜回“不迁怒”,心如止水明镜,已经达到“仁者不忧”的境界,但是,孔子只说:“颜回三月不违仁。”(22)这是因为,孔子期待弟子们积极入世,做一番事业。
【注释】⑴见《论语》14.16。原文是: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参考译文:子路问:“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节,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子路又说:“这样,管仲是没有仁德吧?”孔子答道:“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却不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像这样,才是他的仁德!像这样,才是他的仁德!”
⑵见《论语》14.12。原文是: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参考译文:子路问怎样才算完善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智慧、孟公绰那样无欲、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文饰,也就可以成为完善的人了。”孔子又说:“现在来完善人格,怎么做一定能达到完善?见到利就想到义,见到困难能接受任务,长期贫困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就可以完善人格。”
⑶见《论语》5.19。原文是: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参考译文:子张问:“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没有喜色;三次罢免令尹,没有怒色。一定把旧令尹管理国家的方法告诉新令尹,子文怎么样?”孔子说:“这是忠啊。”子张问“算仁吗?”孔子说:“他不懂仁,怎能做到仁?”子张又问:“崔杼杀了国君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却抛家舍业离开齐国。来到别的国家考察之后,说:‘这里的执政者像崔杼。’就离开了;又去另一个国家,看后又说:‘这里的执政者像崔杼。’又离开了。陈文子怎样呢?”孔子说:“这是清啊。”子张问:“算仁吗?”孔子说:“他不懂仁,怎能做到仁?”
⑷见《论语》6.15。原文是: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鲁国军队战败撤退,他殿后,快要进入城门的时候,他边打马边说:‘不是我敢殿后,是我的马跑不动啊!’”
⑸见《论语》5.15。原文是: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参考译文:子贡问孔子:“孔圉凭什么谥号‘文’”?孔子说:“聪敏却好学,虚心请教不及自己的人,就凭这个谥号‘文’。”
⑹见《论语》6.11。原文是: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贤德啊,富家子弟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无法忍受这种贫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道之心。贤德啊,颜回!”
⑺见《论语》6.8。原文是: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参考译文:季康子问:“子路可以当鲁大夫吗?”孔子说:“子路办事果敢,当鲁大夫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子贡可以当鲁大夫吗?”孔子说:“子贡通情达理,当鲁大夫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有可以当鲁大夫吗?”孔子说:“冉有多才多艺,当鲁大夫有什么困难呢?”
⑻见《论语》11.5。原文是: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参考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别人都不挑拨不了他父母兄弟对他的称赞。”
⑼见《论语》15.7。原文是: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参考译文:孔子说:“史鱼真正直啊!君主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君主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真是一位君子!君主有道就出来做官;君主无道,就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辞官归隐。”
⑽见《论语》3.22。原文是: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参考译文:管仲功有余而德不足,并不符合圣贤的标准。所以,孔子在众弟子面前说:“管仲是个‘小器’的人。”有人误听,把“小器”听成“小气”,就怀疑官仲吝啬、抠门儿。于是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使用公租,家臣每人只管一件事情,没人兼职,哪里算得上节俭?”又有人误认为管仲照章办事守规矩。就问:“管仲按规矩设置家臣,大概是个懂礼的人吧?”孔子说:“国君王宫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府邸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坫台,管仲府邸中也设置坫台。管仲在许多方面都僭越了,如果说管仲知礼仪,还有谁不知礼仪呢?”
⑾见《论语》14.42。
⑿见《论语》6.30。
⒀见《论语》5.8。原文是: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参考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仁吗?”孔子说:“仁是给大众来带重大利益,子路还未出仕,所以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在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里,可以让他负责军政。但是,不知道他仁不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在有一千户人口的城镇或有一百辆兵车的家族,可以让他担任总管,但是,不知道他仁不仁。”“公西赤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这个人,穿上礼服,立于朝廷之上,可以让他接待外宾,但是,不知道他仁不仁。”
⒁见《论语》7.30。原文是: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参考译文:孔子说:“仁遥远吗?我想‘仁’,‘仁’就来了。”
⒂见《论语》15.35。原文是: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百姓对于仁莫名其妙的抵触,超过了溺水蹈火。我见过溺水蹈火而死的,却没见过实践仁爱而死的。”
⒃见《论语》4.2。原文是: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参考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时间穷困,不可以长时间喜乐。证得‘仁’的圣贤,无所不仁而心安理得;智者,能体悟‘仁’对自己有利,才努力成为仁者。”
⒄见《论语》4.4。原文是: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做仁者,就不会做坏事。”
⒅见《论语》4.3。原文是: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参考译文:孔子说:“只有仁者能准确地赞扬人,批评人。”
⒆见《论语》13.19。
⒇见《论语》9.29和14.28。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参考译文:所谓大智,就是懂得自我,所以不会迷惑;所谓大仁,就是放下自我,所以没有忧愁;所谓大勇,就是战胜自我,所以没有恐惧。所以,孔子说:“智者不迷惑,仁者无忧愁,勇者没恐惧。”
(21)见《论语》6.23。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参考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有智慧的人好动,有仁德的人喜静;有智慧的人破除烦恼,没有半点忧愁;有仁心的人超越生死,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22)见《论语》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