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零年的春天,新冠病毒席卷法国,巴黎封城,全民禁足。
旅居法国的中国作家申赋渔,在巴黎封城期间创作了《寂静的巴黎》,以敏锐的眼光、细腻的情感和笔触,记录了巴黎封城期间三十多个普通人真实的生命故事。他们是申赋渔的邻居、门房、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他们是餐馆经营者、卖花人、流浪汉、医生、工程师、农场主、艺术家……遭逢突如其来的疫情,有人丢了生活,有人找回了生活,也有人觉得生活没什么两样。
“整个世界都处在一种离奇病毒的侵袭之下。人们从来没有像这样彼此疏离、猜忌、提防与攻击。人对人的恐惧,已经远远超出人对病毒的恐惧。病毒不仅在检测各个国家的效率、强弱与文明,同时还在考验着人性。”申赋渔在其公众号“赋渔的文字”里这样写道。
“人们从来没有这么害怕同类,又渴望同类。”他谈到巴黎街头人与人相处的一个很明显的变化:疫情之前,走在街头,即使是跟陌生人目光相对,彼此都要有一个微笑的表情,点一下头。在电梯里碰到人,即使都不认识,也都要问好,这就像一种本能。但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基本的寒暄,甚至避之不及,彼此害怕到这种地步。在法国,人们见面时的拥抱贴面、握手等礼仪都被病毒打断、阻隔,每个人都把别人当成病毒本身,人们变得惧怕同类。但由于孤独和无助,人们又渴望同类,希望与他人相处,互相协助。
书中有的故事关于“生”,有的故事关于“爱”,还有的故事堪称“传奇”。《我活了美好的一生》这篇故事,提到了疫情时期法国养老院的情况。活了100岁的老人莫里斯曾是一位药剂师,疫情暴发后的某天,他给每个儿孙都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活了美好的一生,现在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之后,他算好了时间,躺在宽大的浴缸里,用最喜欢的葡萄酒送服了亲自调好的药,那时候他身边的电唱机里放着埃里克·萨蒂的音乐,水温正好。当晨光刚刚从玻璃窗照到他脸上的时候,他“睡着了”。生与死、美好和痛苦的主题,通过个体的选择直接体现出来,这种冲击是巨大的,也是令人格外感同身受的。
“苦难从未远离我们。”申赋渔说,“艺术家们并不是用他们轻柔的手指在抚平我们心上的苦痛,他们是在告诫人们——记住,记住,健忘的人们啊,记住你们才会觉醒。记住苦难,苦难才不会如此简单地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