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课堂,两个互动使我受益颇多,顺手把它们画出来,分享下我的感受和想法。
第一个,如下家长与孩子位置关系图:
在课堂上,当颜老师用两把椅子,一把代表孩子,一把代表家长,改变那把代表家长的椅子,演示了相对位置关系后,我们发表了各自的想法。当时我的看法是我感觉自己应当做“左一”,实际行动中我在做“前一”。
后来颜老师解释了这个位置关系,中间的孩子是一个成长着的,一直在前进,在移动的位置,左右的家长是跟着孩子一起在成长,在向前的,前面的家长是比孩子成长速度快,在前面引领的,后面的家长是不成长,或是成长速度跟不上孩子的。
今早我回忆起前段时间跟幼儿园家长的聊天,联系到这个互动,我忽然想到两者是有共性的,有一些家长,也是我认识的看到的很多家长,都是不知不觉状态,也就是对照上图的“后一”或“后二”,不知道在孩子不断成长中家长也需要学习,有的还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孩子大了自然一切都会好,现在自己做的都很好,还有的在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而浑然不觉,这样的家长在孩子长大,越来越独立过程中,会有可能感到越来越无力,不能理解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便会很挫败,无助,抓狂等等。还有一些家长,是后知后觉状态,也就是上图中“左一”或“右一”,有了孩子后,知道跟着孩子的步伐家长也需要成长,随着孩子年龄会有针对性地学习,进步,知道教育孩子需要很强大,方方面面都需要知识,才能有效引导,跟随孩子一起成长。最后一些家长,是先知先觉的,也就是上图中“前一”或“前二”,他们可能准备要孩子前就学习如何做家长,或是有了孩子后一直在学习,成长速度比孩子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能更好地引领,这样的家长是比较少的。我们大部分家长,能做到“左右”,也就是后知后觉,已经是不错的状态了,至少在我身边,现实情况是如此。我再反观自己,开始我还认为自己在做“前一”,互动之后,我完全否定了,我以前应该一直在做“后一”,只不过一直在努力向“左右”两个位置努力,现在我的准确位置也不是“左一”或“右一”,我只不过是更接近了“左右”的位置,在吸收各种信息的精华,在咀嚼消化,有一些对孩子的引导是正确有效的,还有一些是不知道如何引导需要外力帮助的。我的理想位置是“前一”,所以我现在应该加速努力向前,在陪伴孩子的同时,给他们力量,才能谈得上引领,这就是我的想法,我说过,每个人对待孩子教育的选择和方式不同,我只想走在前面,我才能有更多空间和时间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只为孩子而生活。
第二个互动,是关于界限的,共有三步,角色扮演形式,我扮演孩子:
1.孩子在紧密连接的站立家长中间蹲着,慢慢起身站起,站起来过程中觉察感受和想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的感受是:压抑的,窒息的,想法是:想赶快站起来,走出来。
2.孩子在紧密连接的站立家长中间站着,家长慢慢后退,退到越来越远,尽量远的位置,孩子这时可以任意走动,可以选择在中间,在圈上,也可以到门外去,在移动过程中觉察感受和想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的感受是:放松的,失落的,孤独的,尤其到了门外,更感觉自己跟他们没有连接,迷茫的,我的想法是:站在家长的圆周上,跟他们一样,我才会感觉好一点。
3.孩子在紧密连接的站立家长中间站着,家长慢慢后退,退到互相拉手形成的最大的圈周位置,孩子在中间觉察感受和想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的感受是:舒服的,放松的,温暖的,有力量的,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感觉很好,就保持原位置。
整个互动就是这样,一目了然地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之间保持哪种界限更让人接受。第一步互动中,关系过近,会互相干涉,互相影响,令人难以忍受,很难有自我。第二步互动中,最终关系又太远,彼此没有了连接,自由有了,没有了连接,就没有了接纳,也就没有了更舒适的感觉。第三步互动中,彼此有距离,但人与人之间有连接,感觉自己不是孤独的,是有力量的。而如何把握这个界限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这就是我在这个互动中的收获。
在这之前几个月,我因为看了一篇《表达与拒绝都是权利》文章,知道了我们与孩子,我们成人之间很多关系问题都是因为界限产生,我一直在教孩子们界限,界限超过自己的舒适度时学会表达与拒绝。孩子学得很快,但往往是我们很多大人,不会拒绝,经常会因为拒绝而内疚,或是迎合别人的要求而痛苦。我想我是明白了,知道以后要通过有效沟通来解决我人际关系中的困扰,接着是要学习如何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