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续性此起彼伏、公司裁员新闻屡上热搜、职场大龄危机、房贷、车贷...这一系列的事件不断将职场人的焦虑演变为社会性热门话题,追求安全感是我们从老祖宗的基因里继承下来的,不同层次的人所追求的安全感不同,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求,大家都在各自谋定的轨道里忙碌、迷茫、前进。在这个轨道里,我们聪明的大脑会不断闪现出关于意义的念头,直到最终付诸精力与行动,于是人类无意之间打开了广袤的精神世界的大门,千百年来人们前仆后继、苦思冥想、穷尽一生,有人疯癫有人成佛,修成正果的成为了普罗大众的精神图腾,在原本荒芜的精神世界里找到了一片绿洲,这似乎开启了人们的心智,追寻事物的意义成为了我们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并且很好地与主流社会价值观完美契合(不是天意而是人为),于是有了现在焦虑的你、焦虑的我。
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就在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许仅仅是某位文人骚客酒后的慷慨之词,但却太符合政治需要,所以便被流传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也让一代又一代人痛苦、迷茫、彷徨,他们头悬梁、锥刺股,甚至杀妻求官、卖妾求荣,为谋求一官半职近乎魔怔。虽然时代自有其局限性,但当我们读到这段历史时,是否可以辩证地去看待,而不是全盘无脑吸收。
但很显然,我们大多数人荼毒太深,在这方面,21世纪的现代社会与千百年前并无不同,作为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为民族复兴而读书总比找份好工作更好听、十几岁的小孩也一直被鼓励见义勇为,哪怕为了救一只羊也在所不惜。在历史上为了追求所谓的“意义”而出现的乌龙事件并不在少数。其实不用看历史,现在社会、我们身边类似的事件也不在少数,只是稍显“文明”了一点。
我比较信奉二八法则,对于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惊天动地的事业基本与你我无关,稍微测测自己的智商、情商就能想明白这件事,当革命领袖、圣人、商业奇才、科学家...并不是你努力就能做到的,智商、情商、背景、资源、运气等都要到位才能发生化学反应。但在我们的应试教育里却被一直告知“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无论在哪个年代,成功学总是能够令人心潮澎湃、情绪激昂。
记得在大学里,身边的同学、学长不断有人被蛊惑,参加李阳的疯狂英语,但执教的并非李阳本人,而是其手下的弟子,我去观摩过,简直是大型传销洗脑现场,一群人无脑且疯狂地跟着所谓的“教练”呐喊,喊的什么不知道、喊的是否标准不重要,只要足够疯狂就行,所以最终大多数学生白白浪费了一大笔学费(几千到几万,我们一学期学费才3千多),要知道,作为一个学生,是不可能有这么多钱的,其中我认识的两个学长就是七拼八凑借来的,我仍然清晰记得他们与我交谈时激情澎湃、目光坚定的表情,以及后来临近毕业的迷茫与失落。
忽略简单而朴素的道理,一心追求那些浮夸华丽的说辞是我们大多数人最易犯的毛病,所以我们总是踮起脚尖、伸长脖子极力瞭望远方,却对脚下的风景完全没有感知。
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来思考生命中的各种事物的意义,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工作的的意义、学习的意义...一堆一堆的意义,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你无法兼顾那么多的意义,心力交瘁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没做到,一切陷入虚无,直至躺平...
我们永远无法到达自己思考的那样,所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有意思的事情来源于对意义的感知,当我们不再追逐意义、当我们放生自己,必然会感知到生活里那些有意思的事情,也能够正视自己的能力边界,于是在实际的行动中,不断得到正向反馈,收获更多的幸福感,如果有点上进心,则能够基于自己能力的舒适区,不断向拉伸区扩展,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前进。
看过俞敏洪老师的一个事例:
有一个比较崇拜俞敏洪老师的同学在饭桌上问他:“俞敏洪老师,当年你为什么要放弃北大教职,开办新东方这样的学校呢?”
俞老师放下筷子,略显尴尬地说:“嗯,我是被开除的。”
这位同学有点失望,歇了一会又问:“那你办校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呢?”
不知道俞老师有没有理解“第一性”,他说:“我老婆嫌我挣的少,于是我就出来办班了。”
最后这位同学抛出了一个更大的话题:“那是什么让你决定上市,用美国人的钱做中国的教育?”
俞老师又说:“我就是不知道能上市,于是一个班一个班好好地教,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好好地服务,结果就自然成了。”
伟大的梦想都是事后总结出来的,在当时,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行动的小意义!
—— END ——
关注公号(lumyouth)看首发
往期推荐:
产品经理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在职场,我们如何高效地沟通
互联网产品经理入门二三事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