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传统文化影响,国人对于读书、写文章一直有着特殊的信仰。
曾经的“士农工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完美体现了对于读书人的尊重和崇拜。
到了隋朝,科举制度产生,读书写文章,成了阶级升迁的唯一途径,更是让“能写一手好文章”这件事情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光环。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唐宋八大家,唐诗、宋词300首,4大名著,无数读书人都通过写作,让自己的思想至今流传,将自己的名字印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也许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现实的约束,写作对于国人而言,本身就是一件,具有极其崇高意义的事情,并不是一定要达到什么目标。
只是到了现代,能不带功利性地去追逐自己梦想,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只有少数家庭极其优越的人有这个条件。
从功利性的角度来说,我对于写作有这三个期许: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提升自己的表达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表达力》的作者贺嘉曾说过“表达力就是影响力,影响力就是变现力,表达红利,是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机会。“当自己的影响力10倍于原来,收入同样的也会是原来的10倍不止。
而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帮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思考,在日常人际交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也是最功利最、直接简单粗暴的一个,变现。
做一件事情需要反馈,并追求结果,读书、写作这件事情也不例外。怎么样是最好的反馈和结果?自然是将它变现。
自己的能力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被认可的同时带来经济收入,能增强自己在写作、读书这件事情上的兴趣和认可,有利于建立一个正向循环。
期待着通过写作变现,获得自己想要的自由。
第三个,记录,三个目的中功利性最低的一个。
现实生活中,总是会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念头,我们想将它表达出来,传递给他人。看到或感人、或美丽、或有意义的场景,我们想将它记录下来。
然而,照片、影像终究只是无差别、冷漠地记录。有且只有只有文字,能够贴切生动的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很多年以后,当记忆渐渐模糊,翻开曾经记录的文字,已经遗忘在角落的回忆又会浮上心头,想必会特别的温暖吧。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确实也遇到过有人在文章下面评论“你写的都是什么玩意?”,更多的还是“非常正面”的。
能够用文字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甚至于替别人说出,他们想表达而表达不出来的话,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期待着,通过写作记录生活的同时,有朝一日也能够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完美状态,并以此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