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此十善,修行者可自勉以“日行一善”,在生活中尽量每天行善,这并非刻意和拘泥,关键是心上着力。古语云:“一日行善,福虽未至,祸自违矣。一日行恶,祸虽未至,福自远矣。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作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惟心自招。”客观上,行善确实能够带来很多回报,例如身心的愉快。助人为乐有其科学的生理基础,研究证实,帮助他人时,脑部分泌大量多巴胺,使人感到快乐与满足。同时,善之反作用力会带来智慧的增益,以及所谓“福报”,即福德,而是否产生功德,则视自心而定。
福德与功德的区别,从一则故事或可了解。《祖堂集》中载有达摩祖师东来之后,与梁武帝会面时的一段对话。“(梁武帝)又问:‘朕自登九五以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师(达摩祖师)曰:‘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武帝问:‘如何是真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梁武帝所做之善行怀有求功德之心,反而无功德,因其未能达到心体空寂和清净无求。因此,在行善过程中,如果自心清净无求,布施不图回报,利众行为就具足了无量功德。反之,心中还有某种世俗功利化的期待,就只能带来福德,而不能带来功德。
福德和功德看似相近,本质有天壤之别。福德多带有世间功利色彩,比如求福、求报、求寿,以求的心态所做一切善行与供养,也只能得到福报,而无法得到功德。若心清净无求,善行所积累的就是功德。虽然世人追求福德多于追求功德,但事实上,功德远远大于福德。福德无常易失,很难有永恒之价值。而功德重精神,能真正改变人之命运。因此,有诸多富人,行善众多,但只有福德,而无功德,没有生起真心智慧,也无法实现不朽。功德生起之外现有:第一,执著减少;第二,贪嗔痴慢妒减少;第三,心愈加清净;第四,利众之慈悲心增长。其中,以执著之破除最为重要,因为破执即是证得真正的智慧和自由。
(待续)
附:作者介绍
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学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人文导师”。曾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甘肃省拔尖创新人才”“2015年中国品牌文化十大人物”等称号。著有长篇小说:《野狐岭》《深夜的蚕豆声》《凉州词》《爱不落下》“大漠三部曲”(《大漠祭》《猎原》《白虎关》)、“灵魂三部曲”(《西夏咒》《西夏的苍狼》《无死的金刚心》);诗集:《拜月的狐儿》;文化著作:《一个人的西部》《大师的秘密》(8卷)、《佛陀的智慧》(3卷)、“光明大手印”系列(10本)、“雪漠心学大系”《文化传播学实践教程》《雪漠心学概论》《雪漠智慧课程》等;文化游记:《匈奴的子孙》《堂吉诃德在北美》《山神的箭堆》《带你去远方》。作品入选《中国文学年鉴》和《中国新文学大系》;荣获“第三届冯牧文学奖”“第六届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2004年度“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第二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等奖项,连续六次获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敦煌文艺奖”,连续三次获甘肃省文联和甘肃省作协颁发的“黄河文学奖”;入围“第五届国家图书奖”,三次入围“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