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当“差不多”先生,筑牢“高标准”作风

“差不多先生”是胡适笔下“中国全国的代表”,他从小事的颜色不分、东西不分,到时间、金钱的苟且随便,最后落得个糊涂以死收场的结局。“差不多先生”是处事马虎、凡事敷衍不肯认真的“差不多精神”的讽刺与映射,更是现代化建设征程中作风建设下潜藏的隐形蛀虫,悄无声息地啃噬着政府的公信力与群众的信任基石。以市场监管领域为例,基层工作直面最真切的民生烟火,在食品安全、特种设备、消费维权等关键岗位,“差不多”不仅是在工作履职不力的边缘徘徊,更是对群众切身利益的冷漠与忽视。

“差不多心态”是作风建设的慢性病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最讲认真”“讲认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态度”。无论做何种工作,都要拒当“差不多先生”。市场监管领域容不得丝毫差池,“差不多”心态常常以“经验主义”“人情执法”的角色出现,一次次看似没事的“差不多”,或许潜藏着许多安全隐患:面对校园食堂安全马马虎虎只看整体,忽视细节的“差不多就行”、面对特种设备检查敷衍查看保养记录、检测文件,而未实地查看设备运行情况、检查台账时因量大繁杂而匆匆翻过、从经营场所发现过期食品,仅提醒商家下架该食品即可。这些看似无关痛痒不影响全局、符合流程的小妥协,站在商家角度是饶人之处,却是忽略过期食品可能流通到市场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轻视校园用餐安全引发的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更是忽视了特种设备缺乏严格监管导致的严重安全生产事件的可能性。“差不多”意味着行政执法中底线不清、标准不严、规范性不足,其代价可能是无法承受之重,动摇市场监管中群众信任的基石。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高标准、零误差”作风,拒当“差不多”先生,必须拿出钉钉子的认真劲头,锤炼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在“精”上下功夫:精准认知,确保思想“零偏差”。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差不多”的工作作风将人引向走不通的峭壁。为此,要正确树立“民生事无小事”的工作理念,深刻认知市场监管是守护市场秩序的最后一公里,强化作风建设,筑牢作风根基;精钻业务,保障行动“不打折”。市场监管法规浩繁,技术比准与时俱进,于细微处见真知。根除“差不多”的工作作风,除开强化个人作风建设,更离不开制度的刚性约束,从证照办理到规范填写现场检查记录,需要潜心钻研业务,成为“政策通”,每一步都要精准适用法律条款,方能让法治的刚性不打折扣,让执法的公信力坚如磐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