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要拒绝做“差不多先生”

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凡事只求“差不多”,红糖白糖差不多,山西陕西差不多,最终在“差不多”的敷衍中潦草一生。这一形象穿越百年,依然是作风建设中需警惕的病灶。在干事创业的征程上,“差不多”的心态看似无伤大雅,实则是侵蚀工作质量的隐形腐蚀剂,必须坚决摒弃。

“差不多”的本质是责任意识的缺位。一项政策执行,“差不多”可能导致惠民举措在最后一公里变形走样;一次项目验收,“差不多”可能让安全隐患蒙混过关;一份调研报告,“差不多”可能使决策依据偏离实际。航天工程中,一个螺丝钉的松紧“差不多”,就可能酿成发射失败的重大事故;基层治理中,对群众诉求的回应“差不多”,就可能积累民怨、疏远民心。无数案例证明,“差不多”的背后,是标准的松动、责任的虚化和作风的漂浮。

拒绝“差不多”,需要“较真”的精神。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在导弹研制中,对每一个数据、每一个零件都要求“万无一失”,连小数点后的位数都反复核验,正是这种较真劲儿,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坚实基础。如今,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在改革攻坚的深水区,更需要这种“锱铢必较”的态度:政策落实要较真到“最后一米”,民生服务要较真到“群众点头”,工作成效要较真到“经得起检验”。唯有在每一个环节上不打折扣、不降标准,才能让作风建设的成效真正落地生根。

摒弃“差不多”,更需制度的刚性约束。要建立清晰的工作标准,让“什么是合格”“什么是优秀”有章可循,避免“模糊地带”滋生敷衍心态;要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对“差不多”的行为及时纠偏,让“做细做实”者受激励,让“敷衍塞责”者受警醒;要畅通群众评价渠道,以群众的“满意度”而非“差不多”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通过制度的刚性,倒逼作风建设从“过得去”向“过得硬”转变。

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一刻不可放缓。告别“差不多先生”,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对事业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每一件小事做精,把每一项工作做实,才能在作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