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关乎事业兴衰,纪律执行决定发展成败。福建省委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为契机,省委书记周祖翼多次强调“以政治自觉铸魂、以思想自觉固本、以行动自觉笃行”,为全省党员干部划定了作风建设的“基准线”与“高压线”。在市场监管领域,这一要求更需转化为守护民生底线、优化营商环境、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让“八项规定”的制度效能成为推动市场治理现代化的“硬核引擎”。
一、以政治自觉为舵,校准作风建设“定盘星”
中央八项规定是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的“徙木立信”之举。从2012年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到二十届中央政治局持续深化实施细则,这一制度设计始终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彰显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决心。在市场监管领域,这一政治自觉体现为对“国之大者”的深刻把握:食品药品安全关乎生命健康,特种设备监管关乎公共安全,价格监督关乎民生福祉。福建省市场监管局近年开展的“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电梯安全筑底三年行动”,正是将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实践。唯有将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才能避免“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代替落实”的形式主义,真正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二、以思想自觉为帆,筑牢纪律建设“压舱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纪律是作风的保障。周祖翼书记在读书班上强调“原原本本学、循迹溯源学、带着问题学”,这一方法论同样适用于市场监管领域。近年来,福建市场监管系统通过“三会一课”专题学、典型案例警示学、基层调研实践学,推动党员干部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与《市场监督管理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贯通理解。例如,在整治“天价月饼”“雪糕刺客”等专项行动中,执法人员既严守廉洁纪律,又创新“明码标价+信用监管”双轨制,既杜绝了“吃拿卡要”的腐败风险,又破解了“一刀切”的机械执法难题。这启示我们:唯有将纪律规矩内化于心,方能在监管执法中实现“法理情”的有机统一。
三、以行动自觉为桨,激活效能建设“动力源”
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上。福建省委将八项规定精神与“三抓三促”行动(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深度融合,为市场监管工作提供了“破题之钥”。例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福建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这一改革红利源于对“文山会海”的削减、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整治;在守护市场安全方面,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替代传统检查,减少企业迎检负担的同时,提升了监管精准度。更值得关注的是,福建市场监管部门将“四下基层”制度与“行风建设攻坚行动”结合,领导干部带头深入企业车间、商超农贸,现场解决计量纠纷、商标侵权等难题,真正做到了“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形象在一线树立”。
四、以制度建设为锚,织密长效治理“防护网”
作风建设既要“当下改”,更要“长久立”。福建省委明确要求“一体推进学查改、建章立制堵塞漏洞”,这一思路在市场监管领域已形成实践闭环。例如,针对行政审批中的“体外循环”问题,福建出台《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办法》,将权力运行关进制度笼子;针对执法自由裁量权,制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适用规则》,杜绝“人情案”“同案不同罚”。更值得借鉴的是,福建探索“智慧监管+信用监管”双轮驱动,通过“闽政通”平台实现企业信用信息“一键可查”,既降低了监管成本,又倒逼企业守法经营。这种“制度+科技”的治理模式,正是对八项规定精神“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要求的创新落实。
作风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赶考”,市场监管则是检验作风成色的“试金石”。福建省委以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抓手,既为党员干部划定了“红线”,更为事业发展标注了“高线”。在新的征程上,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将政治自觉转化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思想自觉转化为“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将行动自觉转化为“处处争先创优”的精气神,方能以市场监管之“稳”保障经济发展之“进”,以作风建设之“实”厚植群众信任之“基”,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筑牢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