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一落幕,党中央即在全党部署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一战略安排犹如重锤击鼓,再次向全党全社会宣示: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短期举措,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从"徙木立信"到"化风成俗",从"关键少数"到"绝大多数",这一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纲领性文件,正以雷霆万钧之势推动着党的自我革命向纵深发展。
一、政治自觉:从"关键少数"到"绝大多数"的作风重塑
中央八项规定的生命力在于以上率下的政治自觉。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八项规定,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在广东考察时不腾道、不封路、不铺红毯,为全党树立标杆。这种"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政治担当,形成了强大的示范效应。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查处省部级领导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9起,地厅级981起,县处级12910起,乡科级及以下211375起,"关键少数"与"绝大多数"同频共振的治理格局已然形成。
这种政治自觉体现在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新时代第一部重要党内法规,将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等8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上升为党内法规,实现了从"运动式治理"到"制度化反腐"的转变。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配套法规的修订,将"快递送礼""虚列开支"等隐形变异问题纳入监管视野,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闭环。
二、思想自觉:从"被动约束"到"主动践行"的认知飞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央八项规定实施12年来,94.9%的群众满意度背后,是全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浙江诸暨枫源村通过"三上三下"民主议事机制,将群众诉求纳入决策流程,实现连续20年"四零"目标;贵州开展"接诉即办""最多跑一次"改革,让群众办事从"跑断腿"到"零跑腿"。这些生动实践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判断:"不正之风离我们越远,群众就会离我们越近。"
这种思想自觉的深化,得益于持续不断的理论武装。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党史学习教育到党纪学习教育,全党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实现了思想上的自我净化。特别是2025年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内容,推动党员干部从"要我改"向"我要改"转变。
三、行动自觉:从"刮骨疗毒"到"久久为功"的治理升级
行动自觉的最高境界是化风成俗。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超300万起,处分党员干部超200万人。这些数据背后,是"刮骨疗毒"的勇气与"抓铁有痕"的决心。2024年查处的225275起问题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占比达87.5%,这表明作风建设正从"面上整治"向"深层治理"推进。
这种行动自觉体现在监督执纪的精准化上。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大数据手段,对"吃公函""快递送礼"等隐形变异问题进行靶向治理;审计、财政等部门协同联动,通过税务发票、财政支付等信息筛查违规行为。更值得关注的是,"风腐同查同治"机制的建立,将正风肃纪与反腐斗争有机结合,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移送司法的县处级以上干部中,80%涉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彰显了"零容忍"的鲜明态度。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节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迎来新的赶考。这要求我们既要保持"永远吹冲锋号"的清醒,又要具备"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云贵考察时强调的:"八项规定不是最高标准,而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唯有以政治自觉铸魂、以思想自觉赋能、以行动自觉笃行,才能让中央八项规定这张"金色名片"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作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