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第一部死亡 书摘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亚隆

第一部 死亡

1.生命和死亡相互依存;它们同时存在,而不是先后发生的。死亡在生命表层之下持续骚动,并对经验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2.死亡是焦虑的原始来源,因此也是心里病理的根本源头。

3.“只有愿意并准备好死亡的人,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滋味。”

4.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死界限相对精确,然而在心理上,生命与死亡彼此交融。

5.死亡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对于死亡的毕生思考会使生命更为充实丰富,而不是使其贫瘠枯竭。尽管肉体的死亡会毁掉人,但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人。

6.我们对个人死亡的意识起到一种鞭策的作用,促使我们从一种存在模式转移到更高级的模式。海德格尔认为,世上有两种基本的存在模式:(1)忘失的存在状态;(2)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

7.当人活在忘失的存在状态时,也就是活在事物的世界里,沉浸于日常琐事:此时的人“降低了层次”,专注于“无所事事的闲聊”,迷失在“他者”之中,任由日常世界摆布,只关心事物应该的样子。

8.在另一种状态——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中,人着眼于事物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它应该的样子,并为之感到新奇。以这种模式存在意味着对生存的持续意识。这个模式通常被称为“本体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人会保持对生存的注一,不仅注意到生存的脆弱性,也会注意到个体对自身生命存在付所有的责任。由于人只有在这种本体模式中才会触及自我的创建,因此人也只有在这个模式中才能掌握改变自己的力量。

9.人通常活在第一种状态中。忘失是存在的日常模式。海德格尔称之为“不真诚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人意识不到是他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世界,他们倾向于“逃避”、“沉沦”和麻木,他们通过“随波逐流”来回避选择。然而,当人进入第二种存在模式(念兹在兹的存在)时,人就能真诚地存在。在这种状态中,人变得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自我意识——不仅仅意识到自己的是经验的(已建构的)自我,同时也是先验的(正在建构中的)自我;能够包容自己的可能性与局限;能够面对绝对的自由与虚无,并因此感到焦虑。

10.死亡与这些有什么关系呢?海德格尔意识到,人不能靠单纯的沉思、全力以赴、咬紧牙关,就能从忘失的存在状态进入到更具有领悟性、同时也更为焦虑的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要靠某些特定的不可改变、无法挽回的状况、某些特定的“紧急体验”,才能使人受到震撼,将人从第一种日常的存在状态猛拉入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在这些紧急体验中(后来雅斯贝尔斯将之称为“临界”、“边缘”,或者“极限”情境),死亡是其极致:死亡是使我们有可能以真诚的方式来生活的处境。

11.死亡对生命有积极的贡献。

12.对死亡进行任何层面的否认都是否认我们的基本自然属性,从而使我们的意识和体验受到愈发普遍的限制。死亡观念的整合可以拯救我们;死亡的观念不是宣判我们将以恐惧和黯淡的悲观主义方式存在,而是像催化剂一样将我们拉入更真诚的生活方式中,增加我们在活着时的乐趣。

13.对死亡的体认使我们能更深刻感受到生命,使我们的人生观发生根本转变,并使我们从一种以分心、麻木、为琐事焦虑为特征的生活模式转移到更真诚的模式。

14.心理病理是焦虑和个体对抗焦虑的防御——神经症性防御与人格结构防御——所造成的合力。

15.对死亡的恐惧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这种恐惧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人将生命的大部分能量都消耗在对死亡的否认上。

16.罗伯特·杰伊·利夫顿谈到几种人类试图获得象征性永生的模式,从中可以看到死亡恐惧对文化无所不在的影响:(1)生物学模式——通过子孙后代、通过无穷无尽的血缘连结而活下去;(2)神学模式——在一个与此间不同的更高等的存在层面活下去;(3)创造性模式——通过个人作品及其创造性的长久影响力,或是通过对他人的影响而活下去(利夫顿认为治疗师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延续个人的生命,通过帮助病人启动了无止尽的生物传递链,通过病人的孩子和相关人员将自己的种子传递下去);(4)永恒自然的主题——通过与支配生命的自然力重新连结而活下去;(5)超验的模式——在一种非常热切,以至于时间和死亡都不复存在的状态中,通过“忘我”而活在“持续的当下”。

17.死亡恐惧是焦虑的根本来源。

18.只有第三种恐惧——“生命的终结”(结束、消亡、毁灭),才是更核心的死亡恐惧。

19.人对于丧失自己或成为无物而感到忧虑(或焦虑)。这种焦虑是无法定位的。

20.如果一种害怕使人既无法理解也无法定位,也因此无法去面对,那么它就会变得更为可怕,引发无助的感觉,进一步加重焦虑。

21.为了回避死亡焦虑,儿童会发展处基于否认的保护机制,沿用几个阶段,最终形成一套高度复杂的心里操作,将赤裸裸的死亡焦虑压一下去,埋藏在诸如置换、升华和转化等层层防御操作之下。

22.死亡恐惧可以在许多不同层面被体验到。

23.原始的焦虑总是会转化成某种对个体害处较小的东西;这是整个心理防御系统的功能。

24.每个人都希望能被记得,这是一种把自己延续到后世的方式。

25.往昔的凋零是时间无情流逝的一个鲜明提醒。当过往消逝时,未来的时间线轴也跟着缩短了。

26.这些临床现象——想要永远被爱、被人记得、想要凝结时间、相信个人不会受伤害,以及期望与他人融合——对乔伊丝都具有相同的功能:缓解死亡焦虑。

27.心理动力学的基础理论恰恰是强烈的焦虑不能保持在意识之中:焦虑会收到潜抑和“加工”。加工焦虑来源的主要步骤之一,就是把情感与对象分离开来。所以人可以在想到死亡时只有适度的不安,而在体验到置换后的焦虑时,并不知道其真正来源。

28.将死亡纳入到生命之中,会使生命更为丰富;这会使人有能力从令人窒息的琐事中解脱出来,以更坚定和真诚的方式生活。

29.发现丧失的体验可能促使幸存者面对自己的死亡。

30.否认是普遍存在的强大防御。

31.否认死亡的倾向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甚至在生命早期就已如此。对死亡的认识如果妨碍到否认死亡的愿望,就会被放弃。

32.结果发现七岁的儿童远比十一二岁的儿童更能接受死亡是无法挽回的结局。

33.否认死亡的两个基本屏障。小孩以两个基本的防御来对抗死亡的可怕,这是从生命之初就有的防御:深深相信自己的神圣不可侵犯,以及存在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终极拯救者。

34.有可信的证据显示儿童在早年就发现了死亡这回事,他们知道生命终将不复存在,也会把这个知识应用到自己身上,这一发现的结果是使他们承受着很大的焦虑。

35.罗克林说:“值得注意的并不时儿童获得成人对生命终止的看法,而是成人如何毕生顽固地坚持儿时的信念,而且总是时刻准备着还原到儿时的信念。”

36.否认的机制会成为个体生活方式和性格结构的一部分。

37.当人们因为非同寻常的压力,或是因为防御策略无效而进入所谓的“病人状态”时,就会发现处理死亡恐惧的惯常模式是无能为力的,因而被迫采用极端的防御方式。这些防御操作通常是应对恐惧的拙劣模式,从而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临床表征。

38.心里病理现象(在任何系统中)都是无效的防御模式,即使防御策略成功地避开了剧烈的焦虑,它也会妨碍成长,使人生受到制约且令人感到不满。

39.“神经症是用逃避生命的方式来回避失去生命。”

40.人类具有讽刺意味的处境是,最深的需求是解除死亡和毁灭的焦虑;但正是生命本身使我们认识到这种焦虑,因而我们必然会畏惧充分地展现活力。

41.在任何理论体系中纯粹形式的原初焦虑都是很少见的。防御结构正是为了内在伪装而存在:通过压抑和其他减轻烦恼的策略,掩盖了核心动力冲突的本质。最终,核心冲突被深深地隐藏起来,只能通过努力分析防御机制而加以推测,并且永远不能被完全知晓。

42.衍生的、继发的焦虑形式仍然是“真实的”焦虑。

43.正如他宣称的那样,他并没有“活在生命里”,而是潜逃到生命之外。“打发时间”成为刻意且重要的主题:拼字游戏、电视、报纸、杂志都显示出它们的真正本质——填补空虚的工具,让时间尽可能不令人痛苦地流逝。

44.重点在于,帕姆对死亡意义的真正理解并不是来自医生告诉了她什么,而是猛然了解到父母没有她还是会活下去并且世界还是像以前一样——正如她所说,没有她,美好的时光依然会继续。

45.个人独特性的信念特别有助于适应环境,出类拔萃,并忍受所伴随的不安——孤独;觉察到自己的渺小和外在世界的可怕、父母的无能、我们的生物学特征,及对自然的依附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死亡的认识一直在意识边缘聒噪。我们能够豁免自然法则,这一信念成为许多行为的基础。它增强了我们的勇气,使我们在遭遇危险时,不会淹没在自己将被消灭的威胁之中。

46.发狂般地与时间争战,可能预示着强烈的死亡恐惧。工作狂对待时间的方式恰似即将面临死亡一样,急匆匆地想尽可能多地完成些事情。

47.我们从不怀疑不断进步是良好而正确的,这是深植于文化之中的。

48.我通过把自己不断地投进未来而产生了战胜死亡的错觉。

49.每次与生活本身不期而遇时,他便退缩躲避。他现在体验到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人正平静地走在一座跨越悬崖的桥上,忽然发现桥断了,而下面就是万丈深渊。这深渊正是生活本身。那桥就是阿历克塞·亚历山大罗维奇所过的虚假生活。

50.防御如果成功的话,可以避免个体知觉到深渊。断裂的桥、失败的防御,让人们面对真理与恐惧,发现人到中年只是经过了几十年的自我欺骗,实在是情何以堪。

51.往往,一个人相信自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会对他人的权益和独特性视而不见,这就发展成了自恋型人格。

52.独特性作为一种超越死亡的基本模式,有许多其他的适应不良的形式。对权力的追逐常常也是由这一心理动力激发的。一个人的恐惧和限制感,可以通过增强自己和扩大控制范围来逃避。

53.在人类信念中,存在着一个全能的解救者:永远关注着、热爱着、保护着我们的力量或物质。虽然它会让我们冒险走到无尽深渊的边缘,但它终究会拯救我们。

54.冒险是危险的。为什么呢?因为可能会有损失。不去冒险是明智的。可是不去冒险非常容易丧失即使在最危险的冒险中也很难丧失的东西——就是他自己。

55.“不去冒险”使人一直嵌入他人之中,很可能导致他无法承受巨大的危险——失去自己,无法探索或发展自身内部多种多样的潜能。

56.在人生中,终极拯救者的信念能够提供相当多的慰藉,并且这种效应是顺畅而无形的。大部分不了解自己信念系统的结构,知道这个信念系统无法达到它的目标,或是如海德格尔所言,出现“机器故障”时才会意识到它。

57.对否认的坚持,每个人的强度有所不同,然而在不可抗拒的现实面前,所有的否认最终都会瓦解。

58.当病人认识到自己的生活观念失败时,常常感觉备受打击;他们可能感觉自己为冒牌货牺牲了一段生活。然而他们却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法来进行应对。

59.病人可能尝试重建关系,或是寻找另一段关系。如果这些努力失败的话,病人就没有资源可用了,并且会感到空虚和自我否定。重建另外一种生活观念,超出了他们所能理解的范围;许多病人不去质疑基本的信念体系,反而认为自己不好或毫无价值,以至于不配得到终极拯救者的关爱和保护。此外他们无意识地认为痛苦和自我牺牲可以作为求取关爱的最后一搏,从而助长了抑郁。于是他们因为失去爱而哀伤,又保持哀伤以重新获得爱。

60.当她放弃了要我永远存在的期望时,才能在治疗中真正有效地进行工作。她允许自己去了解、去认识她的力量和成长。

61.治疗就像生活一样,不可避免的基调是个人的努力和独自的存在。

62.显然他是一个保护她的象征,使她可以不去面对残酷的现实:没有人会随时“到场”,当紧急情况不可避免地发生时,无论象征意义还是实际意义上都不会有人豁免她。

63.她并没有真正地活在现在,而是在未来之中寻找过去。

64.人们通常不是建构一种单纯僵化的防御,而是以交织在一起的多重防御来对抗焦虑。大部分的人,会同时通过自己神圣不可侵犯和存在终极拯救者这两种信念来对抗死亡焦虑。

65.唐争取自由,却无法承担它。

66.个体的一生都在试着满足内心的两种需求:一方面是独立自主,另一方面是被保护和与他人融合。

67.那些对个人完整性没有稳固认识、没有完全参与到生活中的人,面对死亡时的焦虑会更为强大。

68.大部分寻求治疗的人是因为拯救者防御的失败(对依赖的渴望、低自尊、自卑、无助、受虐倾向、失去重要他人导致的抑郁,或面临失去重要他人的威胁),而不是因为独特性观念的崩溃。

69.相信存在外在拯救者的防御机制似乎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它非但不能完全遏制原始的焦虑,而且它的特殊的本质会引发其他病理现象:相信自己的生活由外力控制,这与无力感、无用感、低自尊相关联。一个无法依靠或不相信自己的人,会限制自己获取信息和技能,并以讨好迎合的方式与他人建立关系。

70.“边界处境”是指一个事件、一种紧急的体验,迫使人面对自己存在于世的“处境”。面对个人的死亡(“我的死亡”)是一种极端的边界处境,其力量足以使人的生活方式发生极大的转变。“虽然肉体的死亡可以毁灭一个人,但是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他。”死亡作为一种催化剂,可以推动人们实现一种更高的存在状态:从想知道事物如何运作到想知道食物的本质。死亡的觉察使人们脱离对琐事的关心,为生命提供深入、强烈而完全不同的观点。

71.不是悲观地将死亡看成生命痛苦的终结,而是乐观地认识到对死亡的预见能使人的生命观更加丰富。

72.他们认识到,一个人能真正生活的只有当下;事实上,人不可能比当下活得更久——当下一直伴随着你。即便是在回顾既往生活的那一刻,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人仍然在体验着、在生活着。永恒的时态是当下,而非未来。

73.死亡提醒我们生命无法拖延。它也提醒我们还有时间生活。如果一个人足够幸运地与他的死亡不期而遇,并体验到生命如同“可能的可能”(祁克果)以及死亡如同“未来可能的不可能”(海德格尔),这个人就能明白,只要一个人活着,就有可能性——他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直到最后一刻。

74.盘点你的福气!我们怎么会忽略这个令人获益的简单训诫呢?通常,我们并不在意自己真正拥有和能做的事,反而想着自己缺少和不能做的事,或者由于微不足道的忧虑和名声或自尊心受到威胁,使我们的成长受到阻碍。牢记死亡于心,就会对数不尽的存在的馈赠抱持欣赏和感恩之心。

75.“死亡提供的黑暗使细致的生命之色更为纯粹。”

76.焦虑是人们觉察到某种对生存构成威胁的危险时发出的信号。

77.去认同是罗伯托·阿沙鸠里心理综合系统的重要部分,试图通过让人们系统地去想象去除自己的身体、情绪、欲望,最后是思维,帮助人们达到“纯粹自我意识的核心”。

78.“永远不要询问丧钟在为谁而鸣。它正是为你鸣响的。”

79.丧偶常常激起人类根本性孤独的问题;失去重要的他人(有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人)使人更明确地察觉到,虽然我们努力地在上上双双相伴同行,但是根本性孤独仍然是我们必须承受的。没有人可以与他人同死或是为他人而死。

80.毕竟,如果一个人因为该做而没做的事情感到内疚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那件事本来能够做到——这远比面对生命的严酷存在现实舒适得多。

81.无法改变的决定之所以会引发存在性焦虑,正是因为它排除了其他可能性,迫使个体面对“未来的可能性成为不可能”。

82.中年人特别容易受到死亡观念的烦扰。在生命的这个阶段,一个人的头脑,常常是无意识地,开始被自己已经“不会再成长只会更衰老”的想法所占据。

83.但是现在我认识到死亡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论你是怎样度过人生的。直到面对死亡时,人们对死亡都只有非常有限的感知。

84.“死亡有点像一个演讲者,除非你坐在前排,否则你不能真正地听到它在说些什么。”

85.他并非是曾经浪费了生命,在他后悔自己浪费了生命的时候,他恰恰是“正在浪费”生命。

86.焦虑既是敌人,也是向导,它可以指出真正的存在之路。

87.把焦虑归因于特定的对象或处境时,焦虑通常能够得以改善。焦虑试图变身为恐惧。恐惧的对象是特定的事物,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中对其进行定位。并且,由于可以定位,恐惧变得可以忍受,甚至能得到“处理”(个体可以回避特定的对象或是发展出一些系统化的方法来克服恐惧);恐惧是风拂水面泛起的涟漪——它不会危机根本。

88.成人式的感知与隐身于无意识的恐惧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恐惧形成于精确的概念化表达发展之前的生命初期,在语言和意象之外萌发并存在。

89.就像大自然拒绝真空一样,我们人类也憎恶不确定性。治疗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增强病人的确定感与掌控感。人是否能够以一些条理分明且可预期的模式来解释、梳理生活中的事情,这可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

90.每个人都在面对宇宙的冷漠,每个人本质上都是无助而孤独的,当我们开始了解到这样事实时,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反而感觉到更少的无价值感、更少的无助和更少的孤单。

91.信念体系实际上是基于最深层存在的,是根深蒂固的,它特别有助于向病人传达没有什么禁忌、任何话题都可以讨论的信息,此外它还表达了,最深层的忧虑并不是他特有的,而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

92.不确定性一直存在,所有人都必须学习与之共存。

93.焦虑可以成为有用的向导,并且有时候治疗师和病人必须公然引发焦虑。

94.她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与不生活之间的摇摆不定,已经让她虚度了很多年。

95.现在,她直接面对分离的过程(潜在意义上是死亡的提醒),与面对死亡焦虑采用相同的方式:不是被焦虑征服,而是接受它,通过焦虑来体验比之前所认识到的更为丰富的人生。

96.人类有限性的观念伴随着一个焦虑的力场,进入这一力场就意味着加深焦虑。

97.深入人的焦虑根源而没有一段时间高度焦虑和抑郁的体验,是根本不可能的。

98.对抗存在性焦虑的防御遭到破坏时,人们突然真正觉察到生命的根本处境,这时必然会产生危机。

99.围绕死亡的焦虑既是神经症性的,同时又是正常的。全人类都在体验死亡焦虑,可是有些人死亡焦虑的体验过于强烈,以至于它泛滥到他们的很多体验领域,导致高度不安和/或对抗焦虑的一系列防御,这些防御阻碍了成长并且常常产生继发性焦虑。

100.从表面上,人们可能会断定那些生活不顺、希望破灭的人会欢迎死亡的解脱。可是与之相反的才是正确的的:成就感,一种已经好好活过的感觉,可以减轻死亡恐惧。

101.个体正是由于过度死亡焦虑才会活在受限制的生活中——致力于更多安全、生存和解除痛苦,而不是成长和实现生活。

102.他对时间的定位发生了显著改变:不再把时间视为敌人——要么掩盖时间流逝的感觉,要么找点什么消磨时间。现在,在一天接一天的空闲时间中,他开始欣赏并尽情享受着时间。

103.隐藏生命的真相,否认死亡的来临,会限制自己体验生命,最终将作茧自缚。

104.以行为治疗的方法减轻焦虑的基本原则是,在事先设计好的、减缓焦虑进程的心理状态和环境中,让人们暴露出他所害怕的刺激(精细地划分出等级)。

105.处理焦虑的另一个有用的原则是解剖和分析。

106.把附带的无助的感觉和真正的无助区分开来,真正的无助是面对人们无法改变的存在处境的无助。我曾看到,临终的病人通过选择控制生活中可以控制的部分而重获力量和控制感。

107.另一个类似的死亡脱敏程序,SYATD(“shaping your attitudes toward death”,塑造你对死亡的态度),可以减轻死亡恐惧(根据两项死亡焦虑量表的测量)。

108.死亡只不过是人类存在处境的一个成分,死亡察觉的思考只是阐明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一个方面。

109.自由帮助我们理解承担责任,做出改变、决定和行动的承诺;孤独阐明了关系的角色;而无意义则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一种原则,即投身于生活之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911评论 5 4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014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2,129评论 0 32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283评论 1 26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159评论 4 35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61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65评论 3 38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51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531评论 1 292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619评论 2 31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83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55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624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916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99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553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756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