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虽然培养到最后都成了那三个“W”,有些孩子会有些麻木,但这个时候会看问题的提出者的进步。
很少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很直白的让学生读一读,还要理解一番。虽然平时的学习目标就赤裸裸地印在了学力单上,但如果老师没有拎出来的话,好多孩子都不会去看的,这样,学力单上的学习目标就成了摆设。
一直觉得,课堂要往哪里走,是应该让学生清楚的,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有方向,不至于只跟着老师走。就像导游带队一样,出发前告知去哪里,会经历什么,这样才不会盲目。
一、单元课题导疑,思维在问题处发芽
用单元课题引疑,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是很有必要的。
【片段】
师:(出示单元题目《分数乘法》)关于单元题目,有什么想说的?
悦微:关于分数乘法的应用。
梓淇:分数乘法如何算。
师:还有吗?
子木:与分数加法一样吗?
【反思】第一个问题就是应用,看来孩子们的应用意识还是较强的。第二问是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对于,第三问,我颇感有些兴奋,因为子木的举手是在我再三追问——“还有吗”的情况下产生的,而对于他能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应该是在问题意识这块有很大的进步,我表扬了他。有孩子在下面说老师感到很欣慰了。欣慰算不上,至少这样的思考是有数学味道。
也许以前的我,非常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而广,如果用这个来衡量的话,今天这个“单元课题”导疑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只是在每天都是问题意识的课堂上,的确有些孩子会麻木,感觉落入了俗套,没有多少新鲜感而言。可是,如果要多而广,需要老师平时多角度多空间地渗透与培养,才能激发更多孩子的数学思考,而非泛泛思考。
二、学力单为载体,思维在目标处生根
学力单上的门道有很多,从学习目标、问题探究、回顾反思这三个板块进行设置。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精力都只用在了问题探究,似乎把问题探究了才是我们的目标。这样的局面是应该得到扶正的,所以,接下来的课,我没有让他们马上做学力单。
【片段】
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我们不可能一节课将单元的知识都学完,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其实是要学习什么呢?请大家看着学力单上的学习目标,自读一遍。
(学生自读)
师:学习目标告诉了我们这节课要做哪些事?
生:1.知道分数乘整数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师板书:意义和方法)
师:刚开课的时候有同学在下面说简单,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是否是简单。用3分钟的时间完成问题探究的第1题。
【反思】直接将目标拎出来,让学生知道我必须掌握的地方,接下来的学习直指目标,孩子们的收获与以往一定不同。
三、思考后辨析,思维在分享中落地
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分享,老师巡视。按照全班分享顺序,是江小白小组进行分享。让他们分好工,并将组内思考板书在黑板上。
【片段1】
生1:同学们,我分享的是画图的方法。把这张纸条看作单位1,第一个用去了四分之一,三个就用去了3个四分之一,所以是这一段,答案是四分之三。
生:大家都同意吗?(同意)
师:请轩同学讲一下呢?
轩:我看懂了,一个是四分之一,有三个四分之一,所以是四分之三。
生:还有其他的画图方法吗?
生:我画的是方格图。
师:不管你画的是什么,你都在表达一件什么事呢?
生:3个四分之一相加。(板书:3个四分之一相加)
【反思】之所以请轩回答,是因为他当初在做的时候,说自己不会画图,看他的题单的确也不会。让前排的小戈教教他,但小戈教了之后说轩还是不明白。所以,在全班分享时专门让轩分享,检验他是否在参与学习。学生在表达时,没有将意义说出来,所以我得出场,将这件事拎清楚。
【片段2】
生2:同学们,我用的是加法。表示3个四分之一相加,用四分之一乘3,就是四分之一加四分之一加四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三。
生:我认为这里写的是加法,你不应该写出那个乘法算式。
生2:好的。
师:有没有欣赏他的地方呢?
生:有。他写出了这个算式的意义。
(师将“3个四分之一相加”画上横线)
【反思】我之前并没有看到江小白是这样写的,当他板书上去的时候,我才发现他的思维过程是很有价值的。但孩子们首先学会的不是欣赏,而是找毛病。所以我又再次站了出来,不想放过江小白将目标和思考过程结合起来的做法,值得推崇。
【片段3】
生3:同学们,我用的是乘法。直接是1×3=3,分母不变,所以是四分之三。
生:同意。
生:我认为你可以把3变成一分之三,这样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就可以了。
生2:你这是将分数乘整数变成了分数乘分数,这应该是下节课的内容。
师:暂停一下。你是用了方法来做题,如果有同学不知道这个方法,你如何给他们讲呢?
生3:那我们可以看前面的加法算式,3个四分之一相加,分母不变,分子就是1+1+1,也就是1×3,所以结果是四分之三。(师板书过程)
师:这样的解释,大家明白了这个四分之三是怎么来的吗?
生:明白。
师:我欣赏他在分享乘法的时候,用了前面的加法,这和之前我们的问题互相呼应哦。说明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有联系吗?
生:有联系。
师:有怎样的联系呢?我们一会儿来再来研究。那这三种方法有联系吗?
生:他们都在表示3个四分之一相加。
生:意义都一样,只是一个用画图的方式,一个是加法算式,一个是乘法算式。
【反思】回到法三的乘法算式,当时思程在分享的时候直接用方法计算时,我知道这样的解释对于一部分孩子,脑袋里应该是蒙圈的。所以老师反问一下,思程的解释就和前面接上,也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他的解释将目标和前面的问题相结合,这样遥相呼应的课堂,显得整体感较强。
这节课,关注了轩、吕的学习状态。其实,这节课值得改进的地方还是颇多。比如学生小组分享完毕之后的收获与困惑,算式的两种意义的渗透,以及给予学生独立完整回答问题的时机,对于个别不守规则学生的教育等,都是我的功课。
课堂,学生的思维于问题处发芽,于目标处生根,在分享中落地,这是可以研究下去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