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说过: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那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多书,却仍一无所获呢?
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体会:读书时酣畅淋漓,合上书若有所思,过几天却忘乎所以了。有人说:“你读过的书,就如同你从小到大吃过的饭,看不见但是早已经融化到你的骨肉里。”真是这样吗?我怎么感觉不到呢?
因为我们读书时只是输入,却没有输出, 知识得不到有效的转化,所以难见成效。“听过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如何完成输出,让知识能到有效转换呢?
第一步:如何选书?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走进书店,琳琅满目的书籍让人眼花缭乱,根本无从下手,到底该怎么选书呢?
选择哪种类型的书呢?当然,你可以从你的兴趣入手,你爱好文学,可以选文学类的书;你爱好历史,可以选择历史读物。但这属于阅读舒适区。
真正的读书学习,是要走出阅读舒适区,去读各种类型的书。比如想象文学、历史书、科学、数学、社会科学,甚至是哲学。因为只读自己能“够得着”的书,容易停留在自己认同的那个层面。
如何选一本书呢?根据我的经验,可以从以下七点入手。第一是看出版机构。第二是看作者背景。第三是看推荐人。第四是看好书中的推荐书单。第五是看书后的参考书目。第六是看内容,主要看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第七是看翻译和图书印制质量。
第二步:如何阅读?
刚接触其他领域的书时,容易读不懂,给你的建议是:可以先读一些跟这本书接近的书。
读书伊始,你要带着这3个问题阅读。
1.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2.整本书谈的是什么?
3.作者借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任何一本复杂的书,都有它的结构。真正读书的过程就是抓住书的脉络和重点,人为地弄清楚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以上3个问题,能有效地帮你读懂这边书,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第三步:阅后总结
想把一本书的内容从输入变为输出,还要养成读完以后总结的习惯。
读完书一段时间间隔后,在大脑里回忆全书,构思思维导图。可以把自己当作传播者,讲给身边的家人或朋友听,这样有利于加深理解。
第四步:用于实践
“纸上谈兵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用于实践。
阅读是一件需要毅力的事。大部分人是拥有学习、进步、阅读的欲望的,但是最后往往坚持不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阅读是一个辛苦活儿,它特别需要阅读者做深度思考。对于很多人来说,教育环境使然,思考成了一件稀缺品,再加上需要坚持,使之成为习惯,所以阅读就更是难上加难。
希望看到此文的朋友,能够学会阅读,坚持阅读,把阅读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再次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