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去游览所谓的小寨沟,感觉对不起自己酸胀的双腿,根本不值得一来,直到不经意间撞见了这处钓台遗址,才感到不虚此行。
钓台,一块高地,高出地表约四米,平面近方形,像块巨大的面包,上面是郁郁葱葱的松树林,在冬日萧索的平原上简直鹤立鸡群。这是块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上层为汉代,下层为商周。
台者,高地也,一般是人力后天构筑。可以想见,古人为了抵御洪水,筑了块高地繁衍生息。涨水了,浩浩汤汤的洪水漫到台坡,古人搬个凳子,坐在家门口,钓竿高甩,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在鱼线尽头挣扎。
这种"择高而居"的生存策略,在近代仍有回响。小时候,苏北平原上建房子,首先要手拉肩扛运土,筑一个四五米高的台子,以抵抗不期而遇的洪水;台台相连成为一座高居台上的村庄。村庄周围,汪塘密布,都是取土筑台的战绩。
因为洪水经常泛滥,我们直接将村四周的土地叫做湖。东湖,北湖、南湖、西湖,指的是村东、北、南、西边的土地;下地干活,说成是下湖干活。村名也与水脱不了干系:堰头、圩北、坝头、墩集。。。。哪个不是筑台而居?!当"湖"不再单指水域而成为耕作空间的代称,折射出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诗意转化——将危机四伏的泽国驯化为春种秋收的田园。
钓台,冬日平原上鹤立鸡群的松林台地,既是地理坐标,也是文化地标。当我们凝视土层中交叠的陶片与洪水痕迹,看见的不仅是先民垒土成台的背影,更是人类在自然伟力面前永不停息的创造与适应。这种生存韧性,早已深植于我们的文化基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