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
解读:小小兜
生活中,相比于直接被人打一板子,别人的一些言语,似乎更加让我们纠结于心,难以释怀。
因为我们日常的沟通中,更多的是错把“评论”当成“需求”来表达。
比如,妻子对丈夫说:“我让你带瓶酱油回来,你都不记得,记性真差。烦死了,一点忙都帮不上!”
妻子说这些话,可能只是想让丈夫,现在出去买瓶酱油回来。
但丈夫这边,很可能只会认为妻子在埋怨自己。
如果丈夫能明白,妻子是在表达需要,主动问一句:“你现在就需要使用酱油是吗?我现在就出去买!”
或者妻子能这样表达:“你没有把酱油带回来,我比较烦躁,因为我锅里的菜正需要放酱油调料,你现在出去买瓶酱油好不好?”
此时,丈夫更可能会做出,现在出去买酱油的这个行动。
后面,妻子和丈夫专注于需求的表达方式,就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说的主要内容。
非暴力沟通,主要弱化了语言中,我们自己认为的那部分,比如:你懒,你不好,你真笨等这些评论,专注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感觉和需要等。
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在1963年,他首次提出了“非暴力沟通”这个理念。
最开始,美国是用这种沟通方式来处理学校的纠纷。
后面随着效果显著,1994年,这个理论慢慢引入其他国家,最后扩展到全球范围。
因为非暴力沟通,促进了人们生活和谐,同时也解决了很多国际纠纷,2006年,马歇尔博士获得了和平奖。
接下来,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这本书:每一个情绪,都是在诉说内心的需求;通过四个要素,清晰地表达自己;与人交谈时,专注于对方的需要
1.每一个情绪,都是在诉说内心的需求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把内心情绪波动的原因,认定是外界刺激引起的。
比如,我们时常能听到这些话:
“你学习成绩不好,让父母伤透了心!”
“你没来看我,真让我失望”
“你的行为真让我恼火!”
这样表达,其实是把外界刺激和情绪产生的原因,混在一起说了,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因为,当我们内心的需求不一样时,相同的外界刺激,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情绪!
比如,你和别人约了下午三点见面,下午三点,他还没来!
如果两个人关系还处于小心翼翼的阶段,我们内心想维持这段关系,这时我们心里就是忧心忡忡!
如果我们心中是看中对方诚实守信,那我们内心是生气。
如果当时我们比较疲惫,想休息一会,那我们是不会介意,对方晚一些到的事实!
当我们学会区分外界刺激和内心需求时,将更有利于解决生活里的各种冲突!尤其是,当我们内心生气,愤怒的时候!
作者马歇尔博士,曾经去给监狱里的犯人做过培训。
有个学员约翰,刚开始认为让他生气的原因是,监狱里的管理者不回复他的请求。
在马歇尔博士的帮助下,他发现生气的真正原因是,自己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约翰想参加监狱里提供的培训,如果没有这个培训,他害怕自己会再次进监狱。
马歇尔博士说:“一个人认为你冷漠无情,可能他没说,但你通过他的眼神也能感受到一些;另一个人是直接说,他需要监狱里提供的培训,他害怕再次进监狱。”
马歇尔博士问约翰:“如果你是监狱的管理员,这两个人向你提出相同的请求,你更愿意满足谁的愿望?”
约翰听过后,眼睛一直盯着地上,很长时间才说:“我说不出口。”
是呀,我们总是喜欢用“拐弯抹角”的语言,把自己的心捂得死死的,不希望对方看清我们的心。但同时,我们又期盼着,对方和我们心有灵犀,知道我们要什么。
有时候,把自己的心捂久了,可能自己都分不清,自己要什么了。
当我们自己都不明白,自己要什么时,亲爱的,别人会清楚我们需要什么吗?
2.通过四个要素,清晰地表达自己
在明白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后,我们需要想办法,把内心的需求传达出去。
语言作为内心表达的一个工具,我们喜欢使用它,但很少人能用好它。
针对“语言”这个工具,马歇尔博士发现了一个更好的使用方法。
它就是非暴力沟通,整个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首先是观察,我们总是喜欢把观察和评论混在一起说,更多时候,是把“评论”当成我们看到事实来说。
比如说,“你总是很忙”
事实是:“你每周至少有三天晚上在加班。”
这里我们需要的注意的是,当我们把评论当观察时,大多言过其实,听的人很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
在“观察”后面,我们还需要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很多时候,我们把“想法”和“感受”混在一起了。
比如说:“我觉得这不公平,我觉得你误解了我。”
其实这表达的是想法,而不是感受。但在生活中,我们时常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这里,如果我们把“我觉得”换成“我认为”,或许会更加准确,合适些。
“感受”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的感觉,不是脑子里的想法。
通常,我们会用这些词汇来表达感受:失落、郁闷、烦躁、高兴、轻松等。
我们内心会产生这些情绪,其实,根源在于我们自己本身。
比如,我们内心的需要和愿望,对他人的看法等,最终产生了这些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仅仅表达了感受,后面内心的需求没有表达出来。
比如,“你昨晚没回家真让我失望!”
如果我们能把话说完整些:“昨晚你没回家,我感到失望,因为我有一些心里话想和你说。”
我们会发现,这样地表达会更好些!
说完自己的需求,也别忘了,我们谈话是有目的性的。
有时,我们说了一圈,别人还是不知道我们要表达什么,或者不知道我们具体期望他们干什么。
其实是我们谈话的最后,缺少一个重要的因素,请求。
比如母亲在家对儿子说:“你把脏衣服放在沙发上,我不开心,因为我注重整洁!”
如果母亲只说到这,儿子可能只会觉得母亲唠叨。
但如果这位母亲能在后面加一句具体的请求,两人之间的交流可能会更加顺利些,比如:“你能不能现在把衣服,放到洗衣机里?”
大家会发现,只有我们把具体的请求说出来,对方才知道如何回应我们。
所以,当我们看清自己的内心需要,同时能清晰地表达出来时,我们越可能得到我们想要的回应!
3.与人交谈时,专注于对方的需要
当我们内心的声音能正确传达出来时,我们也需要弄明白对方心里的声音,这样两人的沟通才能顺利。
很多时候,我们接收到的信息,会阻碍我们对彼此的理解。
比如,那些评论:“你太自私了,你太蠢了,你应该开心才对,你看别人多大方……”
这样的沟通,会蒙蔽我们的内心,淡化我们思想和情感的意识。
这时,如果我们明白一点,别人所有的语言也都是在表达他们内心的需求,我们只专注于对方的需要,那大家的沟通会顺利很多。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先学会倾听,这会帮助我们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因为被人倾听,是每个人说话时,内心都有的需要。
听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到别人语言中的四个要素,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如果对方没有说清楚这四个方面,那就主动询问对方。
这时,在给对方反馈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使用疑问句,而不是反问句!
比如,“昨晚我没回家吃饭,你说的是这件事么?”
“你是不是希望我帮你订好房间?”
如果换成反问句,可能就是,“你说的是什么事,你希望我怎么做?”
疑问句和反问句是有区别的。
疑问句需要你在用心体会他人的基础上,才能发出的提问。
但是,反问句不需要这个基础,而且反问句还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如果必须使用反问句,表达时,在前面加上自己的感觉和需要,会更好些。
比如:“我比较困惑,我想知道具体是哪一件事,你和我说说好吗?”
与人交谈时,只专注于对方语言表达的四个方面,通过倾听对方,同时能给出良好的反馈,我们和别人之间的沟通,将会更加地和谐!
好了,我们今天说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首先,当我们明白,我们内心所有的情绪是在表达心里的需求后,我们会更加了解自己,明白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
然后,在明白自己的需要后,我们要学会用这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清楚地传达出心里的需求。
最后,在我们能清楚地表达自己后,我们需要通过认真倾听,合适地询问,来理解对方要表达的意思!
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好脾气留给陌生人,坏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
我知道,在我们心里,我们是不想对家人、朋友、爱人发脾气的,但更多时候却是控制不住自己!
其实,与其说是我们控制不住自己,不如说是,我们不知道怎么样来说话、交谈!
那就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会用非暴力语言沟通吧,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的爱意!
愿在亲密关系里的我们,都能学会表达,同时学会化解对方语言中的“冷刀子”,不再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