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活动,它具有自主性、趣味性、虚构性、社会性和具体实践性等特点。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智力、语言等各种能力的发展。所以游戏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及幼儿教育中采用最广泛而又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它不仅接近幼儿生活,带给幼儿快乐,而且还能使其人格得到应有的尊重,使其各种心理需要得到体验,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作为幼儿教师,在幼儿进行游戏时,我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游戏时,幼儿的认识、记忆、思维、有意注意等状态都是较其它的时候好,这是因为在松弛、欢快的游戏情境下,更容易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欲;这是因为一个尚未实现社会化的幼儿,在使自己适合一个按成人的兴趣、习惯和思维方式组成的社会的过程中,不可能象成人那般有效地得到情感和智慧上的满足,而只能在自己的世界——游戏中得到满足,在没有任何强制关系的背景中,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达到情感和智慧上的平衡。
例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如果只是单纯的教给孩子一些知识,他们刚开始会认真听,但是不一会儿就开始注意分散。如果用游戏的方法教幼儿一些知识,他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会变得更长,也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更多的兴趣。甚至在自主游戏活动中,不用教师刻意的去教,只需要进行一些侧面的引导,幼儿自己就能够理解很多有关知识。由此可见,游戏能够很好的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然而,游戏不仅影响了幼儿的认知发展,还对幼儿的情绪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游戏中,幼儿不需要担心外在的影响,专注与游戏中,在游戏时会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众多研究表明,游戏活动可以丰富和深化幼儿的情感,能够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也能提高幼儿同情心和移情的能力。同时,游戏对幼儿情绪情感的影响还体现了延续性。在幼儿进行一项有趣的游戏时,心情愉悦﹐对事物感兴趣的程度增加,即使在这一活动结束后仍会对其他的事物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或开心的情绪。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会产生成功或失败的体验,并从中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成功的体验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幼儿就会自然的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然而通过逐渐增加游戏的困难度,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阻碍﹐不仅仅可以增加幼儿的判断能力和协作意识,而且可以增加幼儿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使幼儿在面对困难时具备更好的心理素质。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儿童不同于成人,只有充分认识和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自身规律,才能充分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