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之门:谁想控制你,就是谁最需要你

父母逼考公说“为你好”,伴侣查手机说“太爱你”,领导留加班说“重点培养”……

我们总当这是“关心过剩”或“权力压迫”,却很少撕开表象看本质。

其实这些都是控制的“伪装”。

而控制,并不是强者对弱者的支配,确是匮乏者向被需要者的“乞讨”。

那些拼尽全力掌控你的人,实则最离不开你。


控制是“无力感”的反向投射


看过一个案例。

母亲以自杀相逼阻止儿子创业,根源是她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只能靠控制儿子的选择,制造“一切尽在掌握”的幻觉。

心理学“执行功能缺陷”理论指出,控制欲强者多缺乏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他们将生活的混乱归咎于他人不服从,而非自身局限。

这也是控制欲的隐秘机制,当人无法与自身无力感和解,便投射到他人身上。

例如,老人执着安排家事不是“闲不住”,是退休后失去社会角色,靠支配琐事证明自己有用;

管理者干涉邮件格式,是缺乏带领突破能力,靠掌控细节掩盖底气不足。

他们抓着他人不放,不过是自己的世界摇摇欲坠,要借他人的顺从搭起救命的稻草。


控制是“价值恐慌”的畸形表达


热搜上#男友逼女友删除男性联系方式#的话题里,藏着“怕你觉得我不够好”的恐慌。

女方透露,自己拿到知名企业的offer,而男友家境普通,这种价值落差,让男友只能靠控制维系安全感。

关系中的控制欲,本质是对“价值失衡”的恐惧。

当无法确认自身不可替代性,便想靠捆绑锁住对方。

职场中打压却不让离职的领导,不是惜才,而是怕没人承接失误、衬托权威;

友情里,用感情绑架的朋友,是把对方当作“情绪垃圾桶”,怕失去可随意索取的对象。

他们对他人的掌控有多紧,说明对这段关系的价值有多没底气。


控制是“自恋黑洞”的填补方式


一位热心肠长辈在女儿上大学独立后变得暴躁易怒。

因为她失去了“被需要”的舞台。

这种藏在“利他”外衣下的控制,具迷惑性也最伤人。

心理学“自恋补偿机制”解释了这种行为,缺乏稳定自我价值的人,会把他人的依赖当作存在的证明。

他们看似在帮你,实则在“养你”的依赖;看似在“为你好”,实则在满足没我不行的优越感。

就像有些父母说“我都是为了你”,却在你做出成绩时一脸淡漠,在你遇到挫折时跳出来说“早听我的就不会这样”。

他们不在乎你飞得高不高,只在乎你是否还需要他们“指路”。

看到这里会发现,控制关系里藏着讽刺的真相:看似强势的控制者才是“弱者”,被控制者反而握有主动权。

因为控制者的情绪稳定、自我价值,全依赖于被控制者的服从。

你若不配合,他的掌控便成了笑话。

那么该如何自处?

若你是被控制者,请记住“课题分离”。

他人的恐惧与不安,不该是自己的枷锁;划清边界,不为填补别人的匮乏妥协。

若你察觉到自己在控制他人,不妨自问:

是为对方好,还是怕自己无力?

是在乎关系,还是在乎优越感?

真正的强大,是直面自身脆弱而非掌控他人;真正的爱,是允许对方成为自己仍愿意停留。

就像天空不会控制云朵的形状,大海不会限制浪花的跳跃,好的关系不是“谁掌控谁”,而是两个独立灵魂因彼此的存在而更有力量。

当我们放下控制的执念,守住自我的边界,便能在自由里,遇见最真诚的亲近。


真正的成长,始于看懂情绪背后的自己

控制关系里,双方都绕不开情绪:控制者的无力、恐慌,被控制者的压抑、愤怒,都是未被看见的信号。

越大的情绪藏着越重要的需求。被逼考公的抗拒,是求自我选择权;被查手机的愤怒,是要信任与尊重。忙着批判指责,只会错过关键信息。

在七彩人生,可尝试停下对抗,运用色彩识人技术看清情绪背后的不安与匮乏;在色彩瑜伽、舞蹈等减压活动中允许情绪存在,不排斥、不被绑架。

看懂控制者强势是怕失控的伪装,自己愤怒是要边界的呐喊,情绪便成和解钥匙——不是“谁控制谁”,而是“各自需要什么”,进而划界或沟通。

真正的成长,是和情绪做朋友。看懂、接纳它,便能在关系里守住自我,不困纷争。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