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格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2、教学过程的四条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间接性规律)
(2)知识与能力相统一;
(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发散思维的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4、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育学之父;
赞美教师:夸赞,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直观性教学原则;
系统阐述班级授课制;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观点;
5、昆体良,古罗马,雄辩教育家;
雄辩家,《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
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具有良好修养的雄辩家;
学前教育思想:7岁,德育,智育,双语教学;
学校教育的优势:人多,知识多,公共场合,合群
教学思想:教师要有耐心,要有教学艺术,德才兼备,严慈相济;
班级授课制萌芽;分班教学;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6、培根
科学归纳法的第一人;
《新工具》:实验调查法
重视经验化教学;
《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年发表,首次指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离出来。
7、康德
德国著名哲学家,大学里讲授教育学;
《论教育》,教育是一门科学;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8、洛克:绅士教育
《教育漫话》:人与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主要因为是教育;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
绅士教育:德育优先;
白板说: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绅士洛克在白板上画漫话;
9、斯宾塞,英国
教育预备说:教育准备说;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科学知识;
首次将“课程”一词,作为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预备科学课程赛,斯宾塞;
10、奥苏贝尔
学习、成就动机分类:认知内驱力(爱知识,爱智慧,重要而稳定的)+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人能力;尊严、地位、价值感,外部)+附属内驱力(外界的肯定与认可)
学习分类:
(1)学习的性质和形式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新旧知识,建立内在联系;
(2)学习材料和原有知识
机械学习+有意义的学习(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
(3)新和旧知识的关系,分类
上位学习,新知识,概括旧知识;
下位学习,新知识,被概括;
并列学习;平等:苹果和梨子;
11、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将学习看成信息加工的流程:
(1)动机阶段:激发学习动机;
(2)了解、领会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
(3)获得阶段: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编码储存;
(4)保持阶段:已经编码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
(5)回忆阶段:进行信息的检索;
(6)概括阶段:实现学习的迁移;
(7)操作阶段:反应发生阶段;
(8)反馈阶段:证实预期,获得强化;
按照学习的复杂程度水平:
(1)信号学习:对某种特定刺激信号做出特定的反应;经典性条件反射;听到上课铃声;
(2)刺激反应学习(强化):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主动)反射;帮助他人后,给与表扬和奖励,更乐于助人;小杰上课回答问题收到表扬,之后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反应-刺激-反应;
(3)连锁学习: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结;儿童学习体操动作;
(4)言语联想学习:造句,写一段话;
(5)辨别学习:区分各种形近词;
(6)概念学习:分类;香蕉、苹果,水果
(7)规则(原理)学习:概念之间的关系:公式或原理
(8)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的学习:了解了长方形、三角形计算公式及面积原理,就会梯形的相关计算公式和面积计算方式;
12、巴浦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被动的应答性行为;
铃声,狗,唾液;刺激(铃声),反应(分泌唾液)
13、评价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结果性评
15、斯金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小白鼠:按到杆杆,实物;
结论:学习实质上是反应概率的变化;强化,是增加反应概率的手段;
(1)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巴浦洛夫与小狗,被动的行为;
操作性行为:个体主动发出的行为;(斯金纳)
(2)强化的分类
正强化:行为,愉快刺激或奖励,使行为增加;
负强化:行为,撤销了一个厌恶行为(免洗碗),使行为增加;
惩罚:行为,(打架),使行为减少;
消退:行为(哗众取宠),以前曽被强化(老师说了,注意到他了),无强化(没搭理他),消弱;
普雷马克原则(祖母法则):用高频率的活动(看动画片)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写作业),先做不想做的事,再做想做的事;
16、巴班斯基
苏联教育家,教育孩子可以多一些商量、建议,少一些命令;
教育看成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设计教学;
17、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
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教育与发展》为研究主题,进行了20年的研究;
(1)高难度;
(2)高速度;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
(4)理解学习过程;
(5)使所有学生 都得到一般发展原则;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人物: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瓦根舍因的范例学习;
18、苏霍姆林斯基
苏联的教育实践家、理论家,教育思想界的泰斗;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
一个好的老师,是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就不能教育别人;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进行学习;
只有那些,不忘自己也曾是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19、班杜拉
直接强化:医护人员,冲着5000元奖金;自己做,他人奖励;
替代强化:看到榜样、同行奋斗在一线,受到表扬和嘉奖,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社会对他的标准,自己对自己职业的强化:自我做,自己表扬;
20、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的学生;
(1)婴儿期:(1--1.5)基本信任与不信任;重要他人:母亲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个人意志,自己来)对羞涩与怀疑: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子,自己拿东西;重要他人:父母;被允许做自己;
(3)学前期:(3--6岁)主动积极(目的)对被动内疚:过家家,扮演警察和医生;重要他人:所有家人;鼓励孩子探索,明确规则;
(4)学龄期(6--12岁)勤奋(能力的肯定)对自卑感;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身份危机;重要他人:同伴和榜样;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
(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对停滞;
(8)成年晚期(50岁之后)完善对绝望;
21、根据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
(1)心境: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2)激情: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下引起的情绪状态;
22、教师的领导方式:
仁慈专断+强硬专断+放任自流+民主平等;
23、弗洛伊德将个体心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5岁):吮吸、咀嚼、吞咽、咬等口腔刺激获得食物和快感;
(2)肛门期:(1.5--3岁):肝门,排泄时产生轻松与愉快感,体会到操纵与控制的作用;
(3)性器期:(3--6岁):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对生殖器感兴趣;
(4)潜伏期:(6--12岁):同性期,男女就界限分明,甚至互不往来;
(5)生殖器:(12--18岁):异性期,第二性,对异性感兴趣;
24、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班风;
(6)进行个别教育工作;关爱、保护后进生;激发学习动机;树立榜样;因材施教;长善救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