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回家,在众多收手机的小贩边,一对母女满脸失落的表情,在母女前面放着一个笼子,里面也有一只同样失落蜷缩一团的小狗,笼子上面写了“转让”两个大字。
看后,我也同样有点失落,一是我被母女和幼犬的失落所感染,二是我并没有能力帮助他们。我也有点感动,他们写的是“转让”而不是“出售”。他们希望为这只小狗找到一家和他们一样爱它的人家,而这种“爱”并不能用价格去衡量的。希望他们能找到合适的人家领养这只小狗,也希望他们不要因为失去而那样的失望,转让出去必定是有不得已的原因,或许这只小狗找到了合适的人家了呢?
这让我想到了我五个月大的宝宝,自己玩耍需要有人陪,一旦人都离开只剩她一人就会叫喊,似乎是在叫人过来陪她一起玩耍,十分可爱。这是五个月大的宝宝有个高级技能——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就是说在五个月大的小孩子就有分离时的情感。
- 概念
即婴幼儿于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
- 表现
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 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虽说这是人性的基本情感,我觉得也需要提前人工干预,特别是在宝宝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比如说,中国家庭都喜欢用言语逗孩子,比如说当父母早上出门上班,家中长辈就逗说:完啦,爸爸妈妈走了,不要宝宝了。这样就加重了宝宝的分离焦虑,久而久之就形成对任何东西都不能割舍,都留着的坏习惯。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最大程度避免类似的语言。
要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这种情况,应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心态。当孩子有了这种分离焦虑情绪,应积极疏导,比如跟孩子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我们分开之后他可以有其他他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做等等。这样既可以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情绪,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事情。最后他会知道,事情都是有好处也有坏处的,我们应该针对一件事看到不同层次方面的问题。
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是不知如何疏解,久而久之影响孩子健康发展。此时要给予孩子跟多的关怀,帮助孩子积极疏解这种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