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孔子愀然而叹[1],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丘不知所失,而离此四谤者何也?”
客凄然变容曰:“甚矣子之难悟也!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子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观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理好恶之情,和喜怒之节,而几于不免矣。谨脩而身,谨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今不脩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
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2],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3]!”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敢问舍所在,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
客曰:“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4],延缘苇间。
【注释】
[1]愀然: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
[2]禄禄:平凡,无所作为。
[3]蚤:通“早”。湛:熏陶,渲染。
[4]刺船:撑船。
【译文】
孔子凄凉悲伤地长声叹息,再次行礼后站起身来,说:“我在鲁国两次受到冷遇,在卫国被铲削掉所有的足迹,在宋国遭受砍掉坐荫之树的羞辱,又被久久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我不知道我有什么过失,遭到这样四次诋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渔父悲悯地改变面容说:“你实在是难于醒悟啊!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厌恶自己的足迹,想要避离而逃跑开去,举步越频繁足迹就越多,跑得越来越快而影子却总不离身,自以为还跑得慢,于是快速奔跑而不休止,终于用尽力气而死去。不懂得停留在阴暗处就会使影子自然消失,停留在静止状态就会使足迹不复存在,这也实在是太愚蠢了!你仔细推究仁义的道理,考察事物同异的区别,观察动静的变化,掌握取舍的分寸,疏通好恶的情感,调谐喜怒的节度,却几乎不能免于灾祸。认真修养你的身心,谨慎地保持你的真性,把身外之物还与他人,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拘系和累赘了。如今你不修养自身反而要求他人,这不是本末颠倒了吗?”
孔子凄凉悲伤地说:“请问什么叫做真?”
渔父回答:“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极点。不精不诚,不能感动人。所以,勉强啼哭的人虽然外表悲痛其实并不哀伤,勉强发怒的人虽然外表严厉其实并不威严,勉强亲热的人虽然笑容满面其实并不和善。真正的悲痛没有哭声而哀伤,真正的怒气未曾发作而威严,真正的亲热未曾含笑而和善。自然的真性存在于内心,神情的表露流于外在,这就是看重真情本性的原因。将上述道理用于人伦关系,侍奉双亲就会慈善孝顺,辅助国君就会忠贞不渝,饮酒就会舒心乐意,居丧就会悲痛哀伤。忠贞以建功为主旨,饮酒以欢乐为主旨,居丧以致哀为主旨,侍奉双亲以适意为主旨。功业与成就目的在于达到圆满美好,因而不必拘于一个轨迹;侍奉双亲目的在于达到适意,因而不必考虑使用什么方法;饮酒目的在于达到欢乐,没有必要挑选就餐的器具;居丧目的在于致以哀伤,不必过问规范礼仪。礼仪,是世俗人的行为;纯真,却是禀受于自然,出自自然因而也就不可改变。所以圣哲的人总是效法自然看重本真,不受世俗的拘系。愚昧的人则刚好与此相反。不能效法自然而忧虑世人,不知道珍惜真情本性,庸庸碌碌地在流俗中承受着变化,因此总是不知满足。可惜啊,你过早地沉溺于世俗的伪诈而很晚才听闻大道。”
孔子又一次深深行礼后站起身来,说:“如今我孔丘有幸能遇上先生,好像苍天特别宠幸于我似的。先生不以此为羞辱并把我当作弟子一样看待,而且还亲自教导我。我冒昧地打听先生的住处,请求借此受业于门下而最终学完大道。”
渔父说:“我听说,可以迷途知返的人就与之交往,直至领悟玄妙的大道;不能迷途知返的人,不会真正懂得大道,谨慎小心地不要与他们结交,自身也就不会招来祸殃。你自己勉励吧!我得离开你了!我得离开你了!”于是撑船离开孔子,缓缓地顺着芦苇丛中的水道划船而去。
【实例解读】
面对世俗
猴婆婆有三个儿媳。这一天,大猴儿媳来看猴婆婆,送来了两个桃子。猴婆婆看见了两个桃子很高兴,便与她说起家常来。
正在这个时候,二儿媳提着一筐桃子也来看猴婆婆,猴婆婆看见了一筐桃子非常兴奋,立刻对二儿媳百般热情,嘘寒问暖,还掀起了二儿媳的毛皮,为她捉虱子。被晾在一旁的大猴儿媳十分恼火,心想,猴婆婆真是太世俗了,看礼待人,让人寒心死了!
大猴儿媳去找三弟媳诉苦。三弟媳听了,让大嫂先回去,说明天到她家详细听她说。
第二天,三弟媳来到了大嫂家,送来了两个橘子。大猴儿媳看见了两个橘子很高兴,便把那天猴婆婆“看着礼物对待人”的事情详细说了一遍,她越说越委屈,还哭了。
没有想到,第三天,三弟媳又来到大嫂家,这回送来的是一筐橘子。大猴儿媳看见了一筐橘子非常兴奋,立刻对三弟媳眉开眼笑,“好妹妹”三个字不离口,还掀起了三弟媳的毛皮,为她捉虱子。
临走前,三弟媳拍了拍大嫂的肩膀,笑着说:“为什么昨天你不为我捉虱子呢?看起来,送两个橘子和送一筐橘子的待遇是不一样的!”
大猴儿媳听了三弟媳这一番话,想起自己昨天的表现,羞愧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都是由世俗的生命所组成。世俗意味着不完美。面对亲人的世俗,我们应当宽恕。正像我们自己的世俗,也渴望亲人宽恕一样。莫把亲人当圣贤去要求,因为我们自己也不是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