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六一儿童节,打开朋友圈都是孩子各种表演节目!点开一个视频又打开一个视频,画面切换到我们小时候的儿童节。
六一节的前一天放学,老师说放假一周,我们儿童节,没有礼物,没有表演,放假一周干嘛呢?因为这个时间农村的麦子熟了,老师也要回家收割。(小时候放假就是那么随意)
记忆中的小时候还没有收割机,一切还是手工割麦。大人们拿个镰刀去地里割麦,小孩干嘛呢?也不能闲着,跟着大人去地里拾麦子。
农村收割麦子是分工好的。女人都是蹲在地里割麦,男的负责把割好的麦子运到场里打成麦粒,老人和孩子们就在运麦穗的车后面拾遗落的麦穗。
小时候不愿意干活,天太热了,大人一般都会哄着说你拾的麦子给你单放着,回头给你换西瓜换桃吃。一听到西瓜和桃就兴奋的不得了,立马拾麦子的兴趣高了!每次都和邻居家的玩伴比谁拾的多,好像在炫耀着什么!有时候为了向大人们邀功会偷偷把成堆的麦拿一把放到自己的篮子里。这样会显得自己干的活比较多!窃喜,这种小把戏其实大人们看透不说透,最后还是会夸奖一番,今天拾的挺多都够换个大西瓜了。
小时候最喜欢就是垛秸秆,这可是个技术活,把麦粒打出来放在场里晒,把秸秆垛起来,冬天做饭的柴火就靠这个垛了。农具里有个叫木叉的,木叉就是用来垛秸秆的,一叉一叉的往上垛很费力。为了能把秸秆垛的结实,必须派个人上去踩,踩垛也是个技术活,要是踩不好就会垛歪,而且还不结实!好的垛就是底盘比较大而稳,越往上越要把边缘尽量踩结实不然会倾倒。最后垛的形状就像一个蘑菇头一样。小时候就希望能上去踩垛,因为这个垛会越来越高,自己站的也就越来越高,很威风的。农村讲究一点的还会在垛头上糊上一层泥巴,这样会更结实。关于秸秆垛有个笑话给说一下:(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人来到中国农村看到农村的垛很好奇,中国老头真的很厉害,他们竟然能准确测量这个垛头有多大,做的泥帽盖在垛上竟然正正好好,一丝毫都不差。)他殊不知中国文化的博大。
麦粒经过一天的晾晒要装袋了,用一个叫木掀的农具把麦粒铲到一堆开始装袋,这个时候最害怕的就是下雨,一个挣着袋子一个用掀铲麦粒往里装。一袋两袋三袋很快场里的麦粒都装成一袋一袋的,大人们会立把装好袋的麦粒扎起来,不然碰倒了又要重新忙活了。这时候就是小孩最大的乐趣了,把麦袋子推倒,东一个西一个,有得远有的近,开始一个一个的往前跳。这个游戏就像微信里小程序的跳一跳。一度猜测开发跳一跳游戏的程序员是不是童年也玩过这个游戏!
最后了把袋子装车,一般这个时候就不用太着急了,去菜园摘几个黄瓜洗洗,坐在场里吃,顺便歇一歇。吃完黄瓜也歇的差不多了,收拾农具开车回家,到家把车上的粮食卸到屋里,这些都是男人们的活了。女人就开始张罗着晚饭了,孩子们要提前从压井里打了一盆凉水,里面放上一个西瓜,几瓶啤酒,(以前农村没有冰箱,都是这样做)等大人们忙好了回来一起吃。
晚饭其实并不是很丰盛,煮一锅稀饭,炒几个菜,出现在餐桌上最多的就是咸鸭蛋,奶奶一般很细心把鸭蛋一刻两半,摆在盘子里很好看。堂哥就和弟弟商量,他吃蛋黄让弟弟吃蛋白,就这样他把一盘子鸭蛋黄全吃了,剩一盘子鸭蛋白,由于太咸弟弟吃了一个就吃不下去了,晚上吃饭的时候一盘鸭蛋只剩鸭蛋白了!
一晃多少年过去了,仿佛这一切都在眼前,现在就连最小的弟弟也已经成家,由于现在都外出打工,家里的地都承包出去了。现在收麦都是机器,不会像以前那么费劲了!
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幸福感确大大降低,小时候一块糖都能吃的很高兴。我们小时候吃过的零食有唐僧肉,苹果皮,袋装汽水,江米糕(到嘴里就没有了)小草肉里面还带玩具,西瓜状的泡泡糖,好多好多,那时候吃辣条也没有人说不健康,也不知道地沟油,能吃一包方便面都感觉很幸福。虽然这些东西比不了现在的巧克力,牛奶,但幸福感爆棚。
今天我在同学群里问了一下,还记得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吗?
有一个同学回答是我小时候最希望家里来亲戚,只要来亲戚就会有好吃的。
还有一个同学说我小时候希望天天都能吃大桌,要是吃大桌不让我去我会很不开心!
当我们忙着给孩子们组织活动买礼物过儿童节的时候。摸一摸自己的头我们何尝不是孩子,对童心未泯的自己说一声,六一儿童节快乐!你还记得(大风车吱扭扭地转,这里的风景真呀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还有一群快乐的小伙伴……)
当我们走过这繁华都市, 看透这社会的点点滴滴,别迷失了自己, 别走丢了方向, 别淡忘了初心, 别遗弃了童真。希望当我们六十岁的时候依然可以戴着红领巾活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