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什麼時候發現問題,雖然不能夠回到過去,但這正是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在溫尼可的理論里,他提出的治療目標是要整合的自我:解除早年情緒的挫敗;用真我面對挫敗的環境;經驗漸增的信心;由假我邁向真我。
1、治療是一種控制性地退回到早期依賴的環境裡,好讓當事人在這個依賴環境中可以與治療者重新建立關係,以便自我照護,而得以治癒。
2、治療是再現早期母職過程(mothering process)養育(foster)病人的退化(regression) ,個體可以重新經驗早期的嬰兒經驗和修正發展的不足,以產生真誠的、健康的真實自我(true self) 。從假我轉為真我。
3、治療者成為病人生活的主觀性客體(subjective object),包括愛的客體和恨的客體,必須容忍病人的無邏輯、混亂與惡意行為。變為過渡性客體後再慢慢脫離。溫尼科特認為,童年時代可能會失去的一個因素就是他所謂的存在感 - 對他來說,這是一種主要因素,其中的一種行為感只是一種衍生物。對於幸福的能力-去感受真正活著裡面的能力,這溫尼科特只見到維修的必不可少真正的自我 -由童年的做法他認為是促進發揮。
與正統精神分析強調洞察無意識過程相比,溫尼科特認為玩耍是情感和心理健康的關鍵。通過“玩耍”,他不僅意味著各個年齡段的孩子玩耍的方式,而且還意味著成年人通過製作藝術,或從事體育運動,業餘愛好,幽默,有意義的談話等等“玩”的方式。在任何年齡段,他都認為遊戲對於真正的自我發展至關重要,因為當玩遊戲時,他們會感受到真實,自發和活躍,並且對他們所做的事感興趣。他認為精神分析領域的洞察力對於病人來說是一種創造性,真正發現的有趣體驗,是有幫助的; 當患者被迫遵守分析師的權威解釋時,因此可能僅僅增強患者的虛假自我。溫尼科特相信,只有在遊戲中人們才是真正的自我,所以隨之而來的是精神分析才能有效,因此需要扮演一種模式。
在兒童精神分析中,溫尼可於是有了《塗鴉與夢境》,Winnicott在紙上畫一些線條,兒童必須將這些線條轉變成某個東西,接著兒童畫線條,Winnicott將這些線畫成某個東西。
在第一次會診前,兒童通常會夢到溫,溫相信,在兒童夢裡的形象,即是兒童想要溫成為的主觀性客體。溫在頭幾次會診中,通常會扮演這樣的形象,來進入兒童的內在世界。
在兒童的內在世界,他們相信自己是會被理解、會被幫助的,溫就藉由扮演兒童所需要的客體來進入他們的世界,以增強他們的信念;被理解後,兒童就有能力鬆動在情緒發展過程中,打結的部分。
同樣的,在繪畫治療中,現在經常用到的是畫房樹人,樹通常代表自己的生命歷程,樹幹上有傷痕的地方,通常是在生命過程中受到傷害。這樣就可以和來訪者聊一聊他早期的生命歷程,有哪些是讓他至今都難以放下的,而這些癥結也就代表著問題的所在緣由。
在治療形式上還有沙盤,通過隨心的擺動小玩具,來帶出潛意識的一些東西,還有催眠,這些都是可以做為治療工具來使用的,只要治療者能夠敏銳的觀察,有豐富的治療經驗和扎實的理論功底,就可以將這些方法應用的得心應手,為更多的來訪者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