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有阅读习惯的人,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我可以领悟到作者并没有表达出来的意思和思想还有智慧,我想,这不是作者本意,确是作为文字本身所能存在的最高意义,别无其他。
几载时光,倏然而过。见识过社会的险恶,直面过人心的黑暗。我对于自身和这个世界存在的看法已然与众不同。我喜欢经常或偶尔,或只言片语,或长篇大论来叙述,也许这并没有任何用处。但比较可惜与悲观的是人们总认为沉默或稍严肃的字词是悲观的表现——我想我并不是一个那么一个悲观的人,或许是有那么一点悲观主义成分在里面,但不是我的全部,我的人格要更为复杂。这点令我大为不解,自我幼小以来,读过的所有书籍里,文字并不以嘻哈的方式呈现,既不悲观,也不过于乐观,只是一种双方都能恰好接受的稳定常态。可能网络小说描述的乐观和积极更能使现代人容易接受。
所以,仅此一面,我与大多人有着不可调节的“深仇大恨”。我没有地位可言,就像我不喜欢胡吃海喝。自始至终至现在,我都是一个不悲观的人,我热衷于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探索,还有思考。但我俨然成了一个——被迫——被逼迫成为一个十分悲观的人——在所有人眼中。
在我选择离开某一个地方之前,会犹豫一段时间(其实根本不用犹豫),让人们珍惜我一段时间,是的,不是我去珍惜谁。这并不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常年的阅读积累,内心深处的东西并不流于表面,表面更多是用来掩饰不可以那样选择的无奈,是给只喜欢听到“是”的人满意回复,但我实在有沉重的包袱,这点我不值得向任何人抱歉。
有一天,我问某人,你觉得我看上去像是个有魄力的人吗?可惜这不是我的世界,我的魄力不足以表现。目前为止,这个单人类组成的世界极不理想,我也不愿同流合污。
自当我决一心而往,一切便干干净净,所求不可得,人人所求,非我所恋,你以为你懂我,却最不懂我。过去的一切皆是微不足道和一闪而灭得记忆。
我又能继续在文字和思想的世界蹒跚前行。曾几何时,我迷茫于情感的迟钝,表达的不合逻辑,而极度恐慌和失落,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试图从《心理学》、《思维导图》、《美学》着手,一股莫名的意志却不断而坚定阻止着我如此做,因为毫无意义。阻止我的本因是天性,不是我的天性,而是它本身。人类把优渥的时间挥霍在这方面是个极其错误的选择,人们浑然不知这是弄巧成拙。中国这个传承千年的国度,没有这些就寸步难行吗?历史的答案坚定无疑。
以前我迷茫那些我所担心的,现在嘛,也许迷茫,也许不迷茫。
我们应该遵循历史,也不该遵循历史。就文字而言,也不尽然一定合乎逻辑,条理清晰,这除了让人知道你讲了什么而言,仅此而已,没了。文字若重于表达,不若重于启发,独特而不失其意义。犹如陈子昂之“前不见来者,后不见古人”,寥寥数语,却能使人感到意境深远,恢宏庞大,绵绵不绝。其文字真谛在于此,而何苦着重在结构和逻辑上了?如若一篇文字能让你在阅读时思绪飘扬,或只是某个字,某个词,某句话,某个场景,某个看似混乱的场景,能让你恍然大悟,这已然是它能存在的意义。肉身是物质所存,精神的世界一重高于一重,也一重低于一重(有好的文字也有邪恶的文字),文字是穿梭的介质,不是先从头发写起,最后写到脚,或从脚写起,最后写到头发,亦或是从肚皮写起,最后以目瞪口呆结束。
文学应该容纳,不应一概而论,约定成俗,循规蹈矩。我知道,这一常规很难打破。没有人突然欢喜换一个领导,他会想,这个领导会不会很凶,我所习惯的那些事会不会被新的规定不留情面的撕破?这很难说的准。
但必须得有人往平静的水中丢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