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四)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译文:
公西赤出使齐国,冉有请求给公西赤的母亲一些小米。孔子说:“给她一釜。”冉有请求再多给些。孔子说:“那就给她一庾吧。”冉有看还是有些少,就自作主张给了五秉。孔子知道后对冉有说:“公西赤到齐国去,骑着高头大马,穿着漂亮的衣服。我听说过:君子只接济急需的人而不是富有的人。”
儿子,这则的重点在最后一句话:周急不继富。儒家文化里仁德的发生要讲究度和对象。公西赤出使齐国,作为朋友和同窗,冉有为照顾他的老母亲,到孔子那里去请求给些小米,第一次嫌少要求多给些,两次孔子都答应了,但冉有还是自作主张又多给了。当孔子知道后,感到这不是个多与少的问题了,必须得告诉冉有对于度的把握。否则做事情就会出错。首先,冉有帮公西华照顾老人是应该的,所以冉有的两次请求孔子都同意了。但冉有去做的时候还是自做主张多给了很多。这就坏了仁,有仁的人是不可以説假话做假事的,况且是老师的吩咐。其次,公西华出使齐国,家里的老人不安顿好,这是不孝。自己在齐国騎肥马,衣轻裘,与官员高谈阔论,这是不忠。两个原则上都犯了错误,孔子对他肯定没有好评。既然如此,家里为什么不安顿好呢?
生活中,如果你在有的前提下,周转上遇到点问题,这时候你只要开口,问题就很好解决,总有很多人向你伸出援手,你也会知恩图报。但是富有的人不一样,自己能解决还要连累别人,要么是不仁不孝,要么另有他图。所以孔子说周急不继富。但到今天演变成救急不救穷了,急是一时的,总有还的时候,而穷呢?那是无底洞,不知道何时是个头。如果要救穷,那得有勇气有交情,看对方在自己心中占多大的位置,因为救急是有利可图的,最起码可以换来情感。而救穷可能是没有回报的,中途可能死了,怎么回报?当然你确定你救穷的对象能够翻身的话就另当别论了,这需要眼观、需要交情、需要勇气。这也是在生活中人们自己总结出来的。但是周急不继富作为大原则来讲,是真理一样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儿子,如果有一天你碰到这样的问题,就想想上面的话,他会给你答案!穷也好富也罢,作为周期来讲,都是暂时的!只要自己知道在做什么,没有人会穷一辈子!
子华:公西赤,孔子弟子。
冉子:冉有,孔子弟子。
釜:粮食计量器。
庾:同上。
秉:同上,比釜多的多。
周急:帮助急的。
济富:帮助富人。
201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