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小孩子上学放学,匆匆忙忙的,小孩总说,妈妈,我们老师说“快就是慢”, 咦,反义词组成的句子。仔细想也对,太快,太着急,我们事情有出入,反而导致事情不顺利,慢了。
阅读
无独有偶,前几天在周记圈看到有一群友说在读《秋园》,我觉得这本书有些印象,也很陌生。仔细想想,那是几年前在母亲节的前一个晚上彻夜读完的书,为何只能想起大概,环顾书柜里的书和多年前的一大摞笔记,感觉既熟悉又陌生。为什么读了些书却又忘了,寒假里我一直在思考,读的杂七杂八却又留下什么呢?现如今,人类的出书量达到空前绝后,如果在书海中无法辨认自己的方向来选择要读的书。那么我们可能会沉迷其中。但又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到头来觉得什么都懂,但又什么都不懂。 昨日朱老师讲座中的编辑工作四字中 的“少”——少即是多,点醒了我。
那怎么样做到少而精,最终变成多呢?做教育的无非就是要沿着教育这条路去做去走,教育说简单也不简单。在教育的系统当中,科目也是很庞杂的。目前,我想我也只能选择主题阅读,是新课程方向的,语文的,以及教育类的书籍和直播内容。当然还是会对此外的杂书蠢蠢欲动,昨天听金老师讲的西南联大的讲座,又不由自主地从书柜里掏出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
世间万物美好之至的,实在太多。书本的内容多数美好有用,我总想啃读它,很贪婪地想吸收所有,像吃甘蔗那样吸取所有的甘露,但不是所有的书都要这样读。比如高深的,读得很痛苦的,无法自洽的。比如与我目前关联不大,未来也不可能关联的。如果一味地读下去,会自我怀疑,不可能去“美”读的,那有何必呢,读书是很美好的事情啊,我需要内心愉悦,当然这儿不仅仅包括浅层次的愉悦,可以高一阶的,比如心中的追求的,难啃点的,进一寸是一寸,那也是一种美好。读书为我所用,读那些目前我能吸收的,读那些目前再最近发展区的,读那些可以用起来的。幸运的话,这本书都可以读下去,如果不巧,没事,可以读自己需要的章节,总有收获,沿着自己目前的思路,研究方向总会在此间寻找到自己想要的。假使读三次后无果,果断放弃吧。生命和生活当中需要一些断舍离才能精准的走下去,面对书也是要进行一次断舍离。有舍才有得,深挖一口井地去阅读,挖着挖着或许能见到水,不能乱撒网缺却捕到的不是自己喜欢的鱼。
笔记
读好书,做笔记是必不可少的,笔记是外接大脑,笔记是阅读和写作的媒介。笔记的目的是为我所用,不是堆在书架上的,不是说将来哪一天在去看。因为日子那么忙,谁会再去看,学都来不及了,基本上不会再去书架上去找的。之前的笔记管理类似于图书管理,分类管理,可是到头来它们在,却无用。
笔记怎样才能用起来?
1.带着目的去记,比如最近在读《播种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就往这一块来写笔记,不仅关注这一方面的,在平时也要去思考此类问题,诸多事情是有关联的。
2.记下的笔记需要和先前日记连接起来,把和它关联的连起来就有意义了,记下 的新笔记就有存在的价值了。
3.人一旦注意到自己关注的对象,他就会在生活中看到什么,会不由自主地连接到自身研究的内容,生活学习工作笔记连成了一片网。故学习的选择就要选出一个点在以此辐射开来,这才能改变我自己原有的系统。
写作
假如说阅读如果是岸上的学习,那么笔记就是热身,写作就是下水学游泳。如果没有卷入写作,再多的阅读也只能留与脑中或忘记,写作是练习思维。
今年一月份很幸运在进入了周期圈,刚开始我不敢写,看着其他的老师文章语言是如此的优美,思路思路是如此清晰,框架结构是如此完整,我始终不知如何下笔、提交。但想到我老师说过,交作业时不要怕,先完成再完美,于是就壮着胆子提交。这圈给了我一个写作督促平台,每周一次的周记,仿佛给自己装了个马达,写出一篇小文来。
作为老师的我们还是要沿着教育教学方向走。,王海舟老师说方向性的写作很重要,野蛮写作可以,但一旦任由生长会掠夺其他花木的营养。但作为写作“小白”的我来说,我现在唯有写作不停地写, 没有达到一定数量的写作讲技巧是没有用的,讲精准,也做不到。只有写着写着练出了手感,才能写的精和准。我想沿着周记圈的方向读书和写作,绝不会跑偏。加油吧。